被身体叫停之后,再看《走走停停》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今年看了两次《走走停停》,第一次是毕业前的一个周末,第二次是这一次,上午看完《出走的决心》之后。第一次看在向前走,这一次看已经停了下来。这篇文章写给自己更多些,有机会再用学术化的角度去分析。
十二月第二周的周四,早上五点钟我被胸口的疼痛叫醒,坚持着去了公司。拥挤的公交车上,一名老奶奶为我让座。到公司后,我把快递箱子从门口搬到里面,胸口痛的状况没有好转。终于,在入职新公司的第四天上午,我选择裸辞去看病。
与《走走停停》的主角不一样,我生得比他再晚一些,毕业时行业最火热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出来面对的就是全面下沉的影视市场和人工智能。没有像吴迪一样坚持多年,我毕业半年就选择了休息。吴迪有一个家可以回去,也有自己的影片要拍,还有一定的积蓄做支撑,而我好像什么都有一点,又什么都不足够。
边看,边回忆,边写,乱七八糟的流水账。
电影刚开场,吴迪对于自己的梗被拿去用耿耿于怀。半年前,我觉得无所谓,一个是从本科到研究生,这样的事遇见过也看见过,早就麻木了;另一个我是对于剽窃的评判标准降低了不少。半年后再看,猜测这应该是编剧的妥协,需要一个让所有人都能愤怒的情节。因为按照我的观察,被剽窃一个梗与被剽窃一个梗并魔改相比,后者会更令编剧愤怒。悲哀之处在于,观众恐怕会觉得魔改后的梗更好笑,使得这个情节失去原本的力度。好的,坏的,作者是没资格评价,只能被迫去迎合,因为我们要赚这份钱。
吴迪对于梗被剽窃的碎碎念很可爱,像祥林嫂。别误会,我从不将祥林嫂当成贬义词去看。毕竟我也是个祥林嫂。至于我为什么要讲我难过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别人不懂还要反复问。其实大家也不是想听你解释,只是要在不理解的时候展现出同情的态度。后来,我不讲了,我觉得没必要。
女友的离开是注定的,她说吴迪无能的时候能看出二人不是一路人。当我的朋友和我说起自己的作品被人看到时,总在吐槽没有给自己应得,我们对着甲方谩骂,也仅限于此,甚至也会有自己的作品出人头地的喜悦。有时候作者就是这么容易讨好,像袁弘扮演的室友一样,夸他、相信他就好了。他就会自己给自己套上枷锁,自己给自己找来胡萝卜,然后开始日复一日地拉磨。后面无论是母亲江美玲,还是冯柳柳,都是用的是这样的方法。
搬家、离京、回家,这是我羡慕的地方。之前总有人说我是京爷,我说我是远郊区人,他们又会说只有北京人才会去分郊区市区,我再说我是农村人,他们又觉得我可以回去过田园牧歌的生活,可是我自己知道的退路不是这样的。吴迪回到的老家,还在城里,一座繁华的城市,父母是退休职工,有家人托底。我回不去,我回去之后看一场电影还要去村口坐公交去城里看,更别说与他人的社交。加上今年母亲下岗,父亲患病,我又怎么开口去啃老呢。
想想前几个月,我为了不裸辞,与刚刚回到家中的吴迪一样,还没有完全抛弃对社会的信任,尝试着四处找工作。但是被挑选的感觉是一种真实的刺痛,就像影片中一样,对你的要求五花八门,却一样苛刻。我们试着站起来,却被各大公司教育要跪下。怼着吴迪的脸拍摄的镜头,增强了被凝视的感觉,也突出那种不适。只有用这种显而易见的镜头语言,才能帮助很多人理解,我们被凝视时的感受。
吴迪放弃了父亲托人找来的工作,我很支持,就像我离职那天一样。或许我们还不知道要什么,但是我们已经确定了什么是无法接受的。排除错误答案之后,在生活中寻找正确答案。父亲是个符号,是关心却不得其法的家长,母亲也是个符号,是带着你在生活中感受生活的家长。这两种特质在生活里不会这样清晰地一分为二,而是杂糅在长辈的身上,时不时地展现出某一面。
着重讲一下按摩椅的部分,倒不是因为这是贯穿影片的线索,只是因为我很喜欢。想起《头脑特工队2》里面的焦焦,又想起看电影是被按摩的我自己,十分赞同放松是必要的。
再遇冯柳柳,去拍纪录片、拍电影,这些都是寻找生活的一部分。关于纪录片这一部分,我当时笑了,现在还是笑了。人总要找一条路走下去,成为自媒体网红是当下社会最赚钱的路。影片处理成吴迪的虚荣,合理之外又有很多其他意味。
关于电影这里,我更是感触颇深。大三时我构思过一部短片,讲中年男人辞职去拍电影的故事。被朋友嘲笑没人会看,被师妹讽刺假文艺,被同学挑刺不合逻辑,我都没放弃。
老师问我,你知道中年男人的痛苦吗?
我放弃了。
拍电影,尤其是拍摄一部压箱底的作品,我们总想再多准备一些。可是很多时候,做就好了。这里我想宕开一笔,现在想想,我不懂中年男人的痛苦没关系,但我懂我想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什么。我并不是要表达中年男人的痛苦,我只是需要借用这种故事。如果开始做,也许不是不可以。
关于影片的第一幕写了很多,因为这是我感触很深的地方,也是我最近一段时间的近况。
当吴迪开始拍摄之后,影片进入了第二幕,一个又一个困难与冲突开始显现。这是商业片的叙事创作逻辑,也是生活的逻辑。
码人、筹钱、场地、器材,吴迪进行得很顺利,女主角是老妈,摄影师是欣赏作品且自带设备的电视台打工人,男主角是渴望表演机会的退休演员,录音是临时抓来的妹妹,这是一群互助的边缘人。记得我曾经吐槽某游戏拍电影的情节儿戏。如此刻薄的我对这个十分不专业的剧组却不愿意说任何否定的话。因为我能看到大家对于影片与剧组的敬畏心,而不是一闪而过就完成了拍摄。一部拍摄电影的电影总是被称为给电影人的情书,正因为情感真挚,才能被观众感受到。剧组需要的不是傲慢的天才与资本,而是爱惜作品的人,普通人就可以。
正式开拍的时候,麻烦变得琐碎,这是生活流影片的难点,要在没有头绪的生活中找到有意思又值得被记录的部分。还是人员、场地那些问题,是所有剧组都绕不开的话题。不专业的人再不断地NG,免费的场地有着难以预料的问题,就连便宜的外景戏也得看老天爷的意思。不想过多讨论人物、镜头或者声音,没有力气做这些。只能靠着本能去划分影片的节拍。这一部分的功能完成的很好,蒙太奇与积极向上的气氛带来了影片的中点。
父子矛盾的爆发是事情变得糟糕的开始,也是情绪回落的开始。虽然也诙谐和轻松的情节接在后面,这也只是生活中另一些琐碎的事。关于作者是否要利用家丑作为创作素材这一点,我不知道如何评价。去年,《坠落的审判》拿下金棕榈,我在电影学的课上看了这部片子,手里拿着的是《你的回忆价值百万》这本书。一个老师讲不要和作者恋爱,你们只会成为他们的素材。我作为蹭课的编剧,感到惶恐。我不爱剖析家人,可是当我寻找自己的出路时,会在故事里书写类似的故事。吴迪在影片中不知道母亲的往事,却在创作中写了出来。这不是毫无缘由的,很多行为看似隐藏的很好,但是拿着放大镜生活的创作者总会发现蛛丝马迹。那些行为让人感到困惑,因为没人解释。需要一个解释的作者就会在创作中寻找答案。这就是吴迪《似是故人来》要寻找的真相,事实上,真相也确实如此。
母亲的离世让影片的情绪朝着低谷走去。没有吵闹的情节,只有关于江美玲名字该如何写的争执。母亲在影片中的身份是很多元的。在叙事上,她是第二幕拍电影的重要“道具”,在情感上,她是指引吴迪寻找自己的“符号”。双重打击才会让吴迪走向灵魂暗夜顺理成章。
同时,冯柳柳的纪录片被领导拿去魔改,并且获奖也是影片的call back,对应最初的一个梗被拿去用。第二次看的时候,我开始确定我之前对于主创的猜测。主创在一开始的妥协是假的,而是用了一种更高级的方式让观众去认可自己的价值观。用一整部影片三分之二的时间像观众展示原本的,好的东西是怎样的,被魔改后是怎样的。冯柳柳与吴迪面对的是相同的困境,也是创作者的困境。
吴迪又停下了,去到了按摩椅,哭了出来。就像我刚停下的时候,重温《落叶归根》,听见赵本山讲“那是想家了,该回去看看。”,我也哭了出来。
我第一次看时没想到吴迪要如何站起来,这一次看明白了父亲的意义。之前就有讲,父亲也是符号,此时母亲的离开,让吴迪去审视关心自己却不得法的人,并且接受这件事。让父亲扮演母亲,也是将这两种情感符合融合的表现。或许只有但我们能够正视这一点,想明白我们的父母爱我们这件事是真的,才能真正跟随着他们去寻找生活的意义。他们未必找到了,但是他们总还是比我们有韧劲地活着。
无论最后去做什么,也还是活着,有韧劲地活着。可以像吴迪一样脱下长衫去活,也可以像三和大神一样去活,也可以像《银河写手》一样继续追梦去活。可惜,一部影片过去,我还没学会怎么活,只是堵在人生的路上停了一会儿。我想多停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