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更多有趣的灵魂

看第二季,受益匪浅,是为记录。
1、第一集徐小虎,对她最初的了解是《画语录》,感受到她是一个智慧幽默的人,有一颗有趣的灵魂。虽然我不懂画,但喜欢看她和王季迁的对话,知道了中国绘画的一些传承,比如谁是谁的老师等等。
在六十分钟的采访里,访谈人周轶君说听了讲解才知道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里人物的渺小衬托了山的森然巍峨。徐小虎说画要慢慢看,慢慢看就能领悟到,她说自己看书也很慢。
对此我特别有感触,确实如此,我们都着什么急呢?这个时代大家都着急,就想死是一定的,都那么着急奔赴死亡吗,就不能慢下来欣赏下沿途的风景吗?现在我住在古镇里,半隐居状态,日子过得比较慢。
还有结尾处,九十多岁的徐小虎在尼泊尔森林里漫步 抬头看高大的树木,沐浴在大自然里,浑身散发着自由自在的光芒,年龄对她而言就是一个数字。她说故意不长大,不超过十二岁,以孩童的心看世界,保持一份真。
2、第二集有王珮瑜和李敬泽、张越。之前读过李敬泽的《小春秋》,印象不太有了。一直很爱欢王珮瑜,人称瑜老板,有机会想去现场听她唱戏。
这一期的主题是“老灵魂”,对谈的部分内容还是挺触动我的。
瑜老板说和老师“盘桓”,挺老的一词儿。说教戏的老先生喜欢说“盘桓”,和初见面的学生什么都聊之类的,增加师生之间的了解……谓之盘桓。
挺有意思的词,身为师者,好怀念这个词,没人有耐心地和你盘桓了。现在人学个啥都着急,且多疑。
张越问瑜老板戏词有人生况味的没有,瑜老板举例说“一事无成两鬓斑,叹光阴一去不回还。”还说唱《空城计》的时候,每个年龄段是不一样的。二十几岁是唱不出那种沧桑感。
其实就像书法,颜真卿四十四岁的《多宝塔碑》,和七十一岁《颜勤礼碑》,就是两种气度。
李敬泽谈到认识自我,说认识他人越丰富,越能认识自我的丰富。也就是人要有悲欢的相通,知音的同好。
3、第三集是在路上,旅行的意义不在目的地,诗人西川谈到诗和远方这个话题,诗人应该脱离远方这个词,而是关注鼻尖周围的东西,就是身边具体的人和事。
陀思妥耶夫斯基也说过:“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爱生活,不要爱生活的意义”。意思是爱从来不应该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到人和事上面的,也就是说,真正的爱,一定是对具体的人和事。
正如宫崎骏在《哈尔的移动城堡》中写过这样一句台词:“爱,不是寻找一个完美的人,而是学会用完美的眼光,欣赏那个并不完美的人。”好了,从明天起,不,从此刻开始关心粮食和蔬菜。
西川还谈到一个人的词汇量有多大,他的世界就有多大,就是他能表达的东西有多大。词汇量多一些,其思维就有更多的可能性。
最后探讨到“艺术”,有意思的一点,这是翻译过来的词。联想到最近读完的一本书《万物》,德国人雷德侯,里面也谈到这个概念。Artificial 是矫揉造作的。是人工的,制作的,反自然的。美术是 fine art,是漂亮的艺术。现在我们是用美术理解艺术,艺术取代了Art。而中国历史上是没有“艺术”这个词的,“艺”和“术”是两码事。中国的艺术是顺乎自然的。
第5集,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首情诗
嘉宾是戴锦华和白先勇,挺喜欢的一期。谈到昆曲《牡丹亭》里的情感,一双人一生一世。戴老师提到在汤显祖时代,有很多传奇故事,说看了《牡丹亭》的故事,要么自尽了,要么抑郁而终,她们是完全投射自己进入故事里的人物的。
周轶君问现在那么多年轻人喜欢看《牡丹亭》是为什么?毕竟现代社会年轻人的婚恋观不同,难道还相信一生一世吗?
戴老师解释说是年轻人喜欢《牡丹亭》,去接近汤显祖,并不一定是相信里面的爱情故事,成为杜丽娘,看《牡丹亭》更是一种美学素养。是最美的形式表达中国人的思想感情,这样的解释我是比较同意的,毕竟也不一定非得相信一生一世的,即使现实没有,在舞台上演一回看一回总算可以吧。
就像欣赏一首诗,懂得一首诗的美,不需要都变成诗人。
6和7讲走与留的,6集是 认真和世界交手,7集是收获真实的力量。
这一期嘉宾是毛尖和张越,围绕最近的电影《出走的决心》,信息量有点大,提到很多书和电影。
书有《盐镇》《素食者》《给贤南哥的信》,电影有《82年的金智英》《革命之路》《婚姻的故事》《出走的决心》《稻妻》《希望沟壑》《傲慢与偏见》《李尔王》《兹山鱼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小偷家族》《时时刻刻》《泳者之心》《过往人生》》《親切的金子》《莫娣》,电视剧有《凡人歌》《山花烂漫时》《黑色月光》……
看书名和影视剧,就知道大部分讨论的是有关女性的话题,往小了说是关于婚姻、职场和生活的,往大了说是关于人性的。
记不清三位讨论哪个话题时,嘉宾的发言在罗素的《人为何争斗》也有类似的表述:“养育子女的费用应该全部由社会承担。…,此外,一个有能力挣钱的女性,如果为了做母亲而放弃挣钱,应尽可能从国家那里得到如果她没有孩子会得到的东西。…”这是罗素在1916年的演讲,作为男性,他五十多年前就有这样的思考。
谈到波伏娃的书信和电影《泳者之心》说,女人要证明自己这件事,要花多大的精力。
8集:走进鲜活中东世界。讲中东,这是周轶君熟知的领域,嘉宾有一位年轻的女孩,也是一名风光摄影师,四年沙发客的经历,深度观察,写了《看不见的中东》。也想读一读周轶君当国际记者时关于中东的书。战乱的中东并不是大多数人去过的地方,她们的书是一扇窗,带领我们看一看那动荡神秘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