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舞台中央无条件投降

《好东西》里面小叶和小马的乐队叫做 “无条件投降”。 这个投降应该是说给攻击者听的: 我不和你辩论。你要是和我争辩,那我无条件投降。
有意思的是,这是个乐队,所以虽然我无条件投降,但是我仍然要站在舞台中间,大声唱出我的作品。 我要站在舞台中央无条件投降。

整个电影的逻辑也是这样,我不去跟你据理力争讲道理,我就是在这边展现一种可能性。
同样的一种故事和选题,表达的方式却是可以由表达者决定的。拍女子的东西,可以是《芭比》这种荒诞夸张的刁钻讽刺,也可以是《好东西》这样的温柔美好。
故事的主线是事业型的单亲妈妈铁梅和恋爱脑年轻女主场小叶的日常生活。但是最重要的人物是铁梅的女儿,茉莉。茉莉的昵称是“小孩”,我在北美影院看的英文字幕版,也非常有巧思的把茉莉的英文名翻译成“MOMO” (上简中网的人都能会心一笑)。 剧中,所有最精彩的问题,都是茉莉问的,所有最温柔的道理,都是说给茉莉听的。
因为这个电影就是拍给“小孩”看的。是拍给下一代的中国女孩看的。

我小时候特别喜欢看电影频道转播的奥斯卡颁奖典礼。 我当时就发现一个现象,好多上台领奖的导演演员创作者。。。 获奖感言到最后都要归纳成一句话:我希望我可以成为一个 “inspiration” . 好像能inspire别人,就是一个电影人最大的荣誉。 什么是inspire, 可以说是,启发,带来灵感,激励,或是很流行的一个词,点亮。
这正是邵艺辉导演在这里做的事: 我不说服对立者,我对赢得辩论没有兴趣。我只想inspire我觉得重要的人。

什么是“爹味”,“爹味”就是要不惜一切赢得辩论 ---- 通常手段是羞辱踩踏对方,然后宣布自己掌握了绝对真理。 几乎每个女性都曾是“爹味”的亲历者和受害者。所以,邵导作为女性表达者在表达的时候,是非常警醒的,全方位的在绕开“爹味”。
戏里的铁梅作为创作者和邵导形成了完美的互文关系。真的是非常有意思的文化观察。
作为公众号主编的铁梅,在处理“单亲妈妈”的选题时,角度不是去提倡社会去关注单亲妈妈的不容易,而是希望展现“单亲妈妈不一定很苦”的可能性,来改变社会对单亲妈妈的刻板印象 ---- 毕竟单亲妈妈的“不容易”很大程度上正是来自于这种社会上的刻板印象。 同时,她也没有在文章里雄辩滔滔去说服大众,而是如实的描写了自己的有苦有乐的单身生活。用展示的方式去inspire 困在婚姻的女性,不要害怕,单亲妈妈也可以是这样的。
----- 写到这里,我忍不住要插一下。我自己作为一个单亲妈妈,以及我有不少单亲妈妈的朋友。必须要说一句:单亲妈妈真的不缺人睡。某些爹真的不要可怜我们了,我们不需要。
铁梅的文章引来了很大的关注量,但是也恶评如潮。 而其中的恶评,很多就和《好东西》的影评完美的押韵。比如戏里的差评说铁梅是中产阶级趣味,完全不知道底层单亲妈妈的辛苦。 戏外完全就有一样的影评:“《好东西》的取景地在徐汇区的岳阳路附近,那里租一套带阳台的2室1厅可能要1.5万元,而2023年上海市城镇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还不到1.3万......这种原租界里的生活,从阶层角度看,有多大代表性?......"
我看完《好东西》之后,就留了个短评:
“ 喜欢邵艺辉导演的上海:街边唱歌的少年们;巷子口买花的gay couple;垃圾箱上爱情神话的涂鸦;水果店门口可以坐这喝酒的小板凳;有腔调的门卫大叔;胡同里的混血女孩。。。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真实的上海,但是比起小时代里的上海,如果能让一部分小镇青年向往这样的上海多好啊。”
然后上海友邻们纷纷留言说,它是真的!梧桐区真的是这样的!
我看到简直太欣慰了。是真的啊!小镇姑娘们!这是真的啊!你可以离开那个你格格不入的所谓家乡。正直,勇敢,有阅读量的你,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学识,过上这样的生活。


说电影里的生活远离大众生活,但是它就在真实的在那里。并且比起纸醉金迷价值观单一的小时代版上海,邵艺辉的上海难道不更有趣吗? 而且实现的难度也不是遥不可及。不需要有钱的爹,也不需要暴富,一个有本事的青年是可以一步步的接近这个日常的。
想要促成改变,与其给年轻人摆出种种现实中的不公义,告诉她们去战斗,不如给她们一个愿景,让她们去实现。 只有愿景才能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个种子。
这两天刷到“围剿大妇女” 的事件,邵导仅仅因为给一条关于吴柳芳微博点赞就被攻击到退网。 我义愤了一会儿,然后又觉得,可能这就是邵导的知行合一吧。铁梅对着恶评,敲好了字想回击,最后还是默默地删掉了。面对围剿,邵导选择了退网 ---- 无条件投降。
但是,我想她一定会带着作品回来的。再站在舞台中间,唱自己的歌,给女孩儿们展现更多的可能性。 毕竟,她正直,勇敢,有阅读量,有什么好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