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感悟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1新加坡:
升学之路是条可预见的没有风险的通往成功的路。
《贫穷的本质》里讲到,“教育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投资:人们投资于教育,就像投资于任何其他领域一样,目的是挣到更多的钱,增加未来的收入。” 升学之路,可谓是最稳健派的投资人生的方式。无需过多对于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批判性反思,选一条大家都走的无可厚非的路,即使之后自己后悔或被别人责怪,也可以推给群体的盲目和时代的裹挟。
十三邀采访林小英那期,片中一个县中学生无助的说,不得不好好读书升学是因为都说学历是块敲门砖。 言下之意,没有这块敲门砖,别人连机会都不会给。这是我能体会的在那个年龄段的无知和恐慌,大家都好似处在黑暗森林,不知自己要面对什么也不知自己是什么,既没有完善的世界认知也没有完善的自我认知。
因而一个重要的话题就引向了“学校教育应该教什么?”这也是这个纪录片旨在探索的重要课题,我们带着这个疑问慢慢品读整个纪录片。
优等生同质化,考试和升学体系下选择的空间被卷没了,培养出的是“game the system”的人(最玩得转体系的人),不是最原生性的天才。
"卷"这个词,意为 无效的过度竞争,目的只为赢过别人。
林小英说,学生自己"卷"自己,是评价体系问题。 症结之一是功利性,教育界太喜欢推崇样本和单一标准,对人进行过度的细化和分析,随即褒奖单一特质(比如外向、合作)。
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简称MI), 包含以下八个情态范畴(modality),语言、空间、逻辑数理、肢体知觉、音乐、人际关系、自省、自然辨识。旨在避免僵化而单一的智能评判,肯定和挖掘每个个体独有的天赋。
贝多芬是个聋子,李小龙是个高度近视,毕加索出了名的人品差。很多名人具有的特质对常人来说是缺陷,很多成功人士也并不符合我们推崇的特质,外向、合作。如果说这些名人成功,是因为他们具有的优秀才华或智能,克服了种种缺陷。那普通人里也有写得一手好书法的环卫工人,画得一手好画的小区保安,等等各种民间高手。但他们只是普通人阿,他们不成功阿,我好似听见这类反驳。这就引向了片中下面这段评述。
社会风气上对于成功的定义,太狭义,需要重新评估。
精英主义的"唯才是用" 注重个人成就,认为成功是源于个人的天赋、能力和努力,但并非如此。是因为一路走来,在生命中得到了许多他人的帮助。
《行走在无形无垠的宇宙》这本书中, 艺术家向京和哲学家陈嘉映探讨了“成功”和“精英”的定义。陈嘉映说:“以前精英就是精英,跟成功一点关系都没有。精英无非是追求卓越。你做音乐也好,你做绘画也好,你做哲学也好,你做什么也好,就是要把这个东西做得足够好。你只要做得卓越,意义就有了。”“ 现代精英的意义变成了成功人士。成功人士是一个最广泛的概念,是作为这个时候的年轻人的一种“主流”想法。”
当代狭义的成功,就是权力、金钱、名誉和资本的累积成果。就像王德峰说的,现代化的首要目标是工业化;工业化的前提,是引入市场原则,引入资本的逻辑:资本的生存就是资本本身的增殖。
2德国:
宝宝音乐会2欧元。乐器没有考级,音乐是种兴趣。
反思下我们的“功利性”,乐器只有考级了才有用,当然也是因为有用才去考级。
大人不遮遮掩掩,小孩就不会大惊小怪,开诚布公的性教育,也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
性教育的第一课,问什么是爱,爱首先是责任。
虽然政府免费为14-22岁女性提供避孕药,德国性教育的成熟使他们的早婚率在整个欧盟最低。
在其他文化中,那些禁忌而隐晦的内容,在德国人心中是透明的,包括性也包括历史。
我没有数据和理论支撑,概括国人在这方面的内敛矜持和回避。所以只能说,我年少时的性教育是负分,我意思是比0(遮遮掩掩)更减分的性认知上的语言攻击。
职业教育和上大学,2/3的人会选择职业教育。高质量双轨制教育-职业学校&工厂实习。
林小英说,基础教育的主要目标有两个:1基础性:基本的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2预备性:升学预备、就业预备。然而我们在基础性上只卷知识,预备性上只做升学预备。
犯错误是学习的必要过程。而且犯错/试错的成本很低,26岁硕士还会改选专业。
想到第一季中芬兰那集,“所有工作都是好工作”“最好的学校是最近的那所”。因为修理工和律师能得到社会同等的尊重,待遇也不会差特别多,所以不怕选错专业,不怕转行混不好。
没有不合适的天气,只有不合适的衣服,下雨天小孩也会去户外活动。
德国16个州对各自的教育制度都有相当大的自由度。
林小英说,清末就兴起的"劝学所"奠定了学校与乡村村民浓厚的粘连关系,相互包容、互相守望。当国家对优质教育的期待落到镇和县,村里就躺平了,地方百姓与教育的粘连关系断裂。在受访十三邀时,她大意表述了保留地方特色教学的重要性,人与人的沟通交流不就是在不同的“个体性”中找碰撞的灵感和火花吗。
3法国:
教育是关于生活,关于生而为人的感受,始于对婴儿的理解,启迪儿童的思辨。法国精神分析师弗朗索瓦兹-多尔多在1979年创建了"绿房子",在场的志愿者都有心理咨询师背景,绿房子旨在接待孩子,并且接待孩子的话语。
法国人爱自我表达、爱辩论、相互倾听,甚至用相互否定来激发对方辨明自己到底要表达什么。哲学课程是法国的特色,旨在进行辩论,讨论重大问题。小学生的哲学讨论,在进入讨论前,老师首先引导孩子学会提问(老师问学生有什么问题,一学生问可以去厕所吗,老师引导学生回答他可以或不行,但哲学是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问题,所以这不是个哲学问题),对课题内容的讨论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让孩子分清概念,培养批评和质疑的意识。
孩子在讨论中的沉默是珍贵的,能让他们集中注意力思考,维特根斯坦说过 哲学的工作之一是解开概念上的混淆。孩子很早就打开了看待生活的多种可能。哲学的核心在于重新看待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从固有的框架中解放出来。
哲学童书作者拉贝女士说,当成年人来回答问题时,可能已经错了,因为已经关闭了可能性,社会就像羊群,只会追随。味觉教育远远超过吃这件事,法国人把品尝食物的过程,变成了寻找自我、用语言表达自我的过程。
法国这一集是我最喜欢的一集,感触颇深,反而说不了什么了。反正我在30岁后对哲学和精神分析相见恨晚。法国这集给我的感觉就是小说和同名电影《刺猬的优雅》,优雅、浪漫、思辨、深刻、而重生活体验。
4新西兰:
有人本科论文写“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被教授打了零分。教授意思,人人平等,什么是人上人,出发点就不对。
这依然是上面对成功人士的僵化定义,对权力、金钱、名誉和资本的累积。更细思恐极的是,这是君主制思想的延续,人以等级制度划分,于是往上爬便成了唯一的信条。
更当代一点,是乔丹彼得逊教授的“龙虾理论”(《人生十二法则》),大脑里那个评估支配等级的“计算器”会随时观察他人对待你的方式,然后决定你的价值,为你分配地位。
幼儿园,小朋友是环境的使用者,老师是环境的一部份,老师是被孩子们使用的。校区划分出不同区域,冒险区、集合毯、手工区、家庭角(过家家)、放松角、loose part(松散游戏,一堆没有特定用处的杂物/垃圾随便小孩玩,使用者而非设计者决定怎么用)。对幼儿园小孩来说,对学习本身感兴趣,比学到什么东西更重要。
昨天看油管博主 小乌副频道 里讲韩国教育,地狱式内卷,博主小乌曾辅导过一个精英阶级家小孩,8岁已经学习了多门语言,两小时补课时间休息一下都要遭家长眼色。这种强度的内卷,可以说完全扼杀了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兴趣。看完又是那句疑问,东亚教育为何如此窒息?
毛利菜园:纯天然的防虫和肥沃方式,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念,重新定义食物、种植,以及我们和土地的关系,更新观念,比技能学习更重要。
技工和教授平等,说明不是只有学习成绩好的人才能受到社会尊重。
新西兰的毛利人口占比很小,但毛利文化却成为新西兰人的身份认同,海洋、土地、动物都是重要的,人并不是中心,知识也不是中心 而是在玩耍中自然产生的,让人对一切保持兴趣,乐于解决问题、建设环境。
新西兰作为一个移民国家,为何会如此重视土著文化。一方面是对原住民文化的尊重,另一方面难道不是林小英说的保有地方文化的个体性吗。
5泰国:
教育究竟是旷野还是轨道。
陪读家长:为孩子做人生转型,家庭内部关系的重新调整。
儿童旅居:孩子成为家庭融入新的社会文化的先锋部队,移民的客户是家长但孩子才是用户,而且是没有自主选择权的用户。孩子面临的挑战最大,一开始就活在跨国文化这样的生活中,一代旅居的父母无法共鸣,逼迫了孩子的独立和个体性,这种独立的边界可能是孤独或创伤性的东西。
留学移动性: 举家为孩子留学旅居,这种移动在开始时确实拉紧了家庭的关系,增加了团结度。但后续问题就会暴露,归根结底,泰国国际学校根本走不通英美移民。泰国不是移民国家,不提供身份,没有法定的生活福利。
旅居家庭大部分一开始没有长期规划,只是体验性的旅居生活。生活移民和经济移民是两个方向,生活移民一定会面临的问题是,没有经济机会怎么办,由此衍生的家长的自我实现问题、对自身人生意义的思考,这个跟在哪里生活没有关系。
就清迈这个地方来说,当多元文化成为常态,就会变成世界主义。take a village to raise a kid,是亲子友好的社区环境。清迈的潘雅顿国际学校,早间集会是冥想。
身份认同问题,对"第三文化小孩"来说,家可以是你概念中的任何一种方式,只要你乐于这样定义自己的生活。
新加坡的小六升学考让我窒息,旅居家庭中练高尔夫球的那个北京家庭,我也感到窒息,也许当事的孩子还没我窒息。因为小孩只能活在父母这个大他者的世界观之下,首先预设父母的决定是有道理的,一路盲目的按着升学路走来的我们,只有在成年很久后,建立起完善的自我和自己的世界观后,才真正拥有了批判性思维。
《教养的迷思》里说,教养假设不是公理,也不是公认的真理。它是我们文化的产物,是一个被大众喜爱的文化神话。
我们一开始的疑问,“学校教育应该教什么?” 在两季《他乡的童年》之后,也许有了答案也许还是没有。
林小英讲到,教育改革应该回到教育常识(——师生互相守望互相呵护),恢复教学常规(——不要过早功利的分文理科,体育、美育也是重要的)。在“普惠式教育”和“精英式教育”之中,做对选择。
纵观以上,有另一个疑问一直盘旋在我脑中,为何东亚人卷得如此相似?
韩国的地狱式内卷,新加披小六考试的内卷, 国内县中中心学校的内卷。
心中有一个猜想,但我自己都觉得以偏概全了(还容易被喷)。是不是因为东亚根深蒂固的父权与君主制,使得进化心理学上男性本能追逐的目标,成为了普世追逐的目标。
《哺乳动物中的母婴连接以及社会关系演化》这本书中说:“雄性的生殖成功通常是由与其他雄性的竞争,以及与自己发生交配关系的雌性所决定的。因此,雄性之间很少会形成强大的社会关系。那些已有的雄性联盟往往具有等级制度,并且强调侵略性行为,而非合作或分工行为。” “雌性繁殖的策略则是对相对较少的后代进行投资。它们的成功取决于护理质量,以及保护幼崽在断奶年龄后生存的能力。因此,雌性与它们的幼崽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关联,并且,与其他的雌性之间也存在着强烈的联盟关系。”
雌性社会联盟是靠友谊支撑,雄性随策略效用变化。在一个平衡的社会体系,"鹰派-鸽派" 策略都有利于适应性,动态调整即是稳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