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掉膜,真正做个人吧

因为 Diane 的同事一家人喜欢 #好东西 ,她提议我们去看这部电影,我们久违地走进了电影院。
分数没有骗人,起码没有骗到我。我甚至感到了振奋,虽然身份离剧中人物相去甚远,包括性别。我当晚就安利了妹妹、两个前同事(一男一女)、一个前室友(男)、两个货真价实的单亲妈妈。我甚至问父母周末的安排,想让他们看一次。我甚至还换了桌面壁纸,不惜以如此巨大的代价提醒自己要洗心革面。
关于金句:播客《散场通道》讲过这部电影,麦高芬很准确地预测了电影的分数,但一位嘉宾说电影像金句混合物,看完我不以为然。王铁梅一出场搬家的时候,有点话痨的既视感,甚至让人感觉一部抖精灵电影就要铺面而来了,有所不适,但随着影片推进,这种不适感很快消除掉了。全片让我觉得有金句堆砌不适感的地方差不多五六处,很少很少,人物说出长句的时候,要么有情绪待发泄、要么是故意的秉剑闲聊,整体十分可信。
关于结构:没有明显地感觉到结构的问题,很容易地就被带入跟着人物走,没有出现《爱情神话》后半部分迷幻情节让我困扰的情况。”姐妹“、“时间十分钟”、“倒贴”……各条感情线处理地都很克制,但是没有失去戏剧性,保持戏剧性和可信度的方法,我想有:
1️⃣冲突中安排了直接、有力的对白。大量对白,是在有限长度内增加表达的取巧办法,电影给更多人物加上了“王铁梅”属性(直接、略有有攻击性的表达习惯),比如另外两个女主人公,男主人公也不是更常见的话痨坏人或者翩翩贤者,而是“翩翩话痨”,像小马,虽然不话痨也能在必要的时候有力地表达。这样的人物组合生活中虽然不多,但不是不可能。
2️⃣对白中有直接、有力的评价。对白中不吝通过人物之口对彼此评价,嘲讽、鄙视,内心判断巧妙说了出来。并不是什么高明的手段,也不常见,即便社会再怎么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学历歧视、职业歧视……荧幕上除非是拿来批判,不然不会展示出来,表面祥和(我们都是人)和价值正确(我们都有闪光的地方)才是常态。这部电影里处理很好,我们为什么不可能喜欢一个人,同时也对他们有些歧视呢?有嫉妒,有瞧不上。我们生活中见到的高烈度争吵中,会有抱怨、指出对方错误这种表达,但是再继续呢,我们扪心自问,是不是直指对方的软肋、说出歧视性的话语?我笃定影片的处理,比以往的更接近现实,胜在真实。
王铁梅这个人物也打动、激励了我。这不是一个常规意义的女强人,不是高跟鞋、铁面、工作游刃有余、说话掷地有声、和各类人博弈,但我感受到了蓬勃的生命力,因为:
自信:基于自己的认识,而非成就、社会地位。片中有表现她的工作状态,但也没有达到中国荧幕女强人的高标准,甚至可以推测她的失业是造成婚姻破裂的诱因。但是感觉不到她的能量弱,感觉不到她急迫寻求外在认可。可能宋佳的表演和台词共同达到了这个效果。
正直勇敢:在她和女儿说出那番话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简单的“正直勇敢有阅读量”就能让人不“可怜”!什么人不可怜,大家都在寻找。有房算么?也许是靠父母得来,也许还有大笔的贷款,有什么可骄傲的呢?靠自己买房呢?房子是刚需哎!学历高可以吧?那转换成高收入了么?如果是收入也高的呢?那什么性质工作呢,会不会朝不保夕?如果是体制内工作,甚至是体制内高薪呢?没有真本事,如果出去社会上能干得了什么呢?靠自己双手勤恳劳动赚体力钱行么?不行啊,怎么保障孩子教育,能让他们出国玩么?……我生活不顺时降低对自己的评价,生活维持起来时又高看自己;想象着高收入的人拥有更完美的人生,见到绿皮车、乡村里的人则油然而生优越感和同情……王铁梅似乎也没有给我答案,但让我知道自己哪里错了。
Be a bad ass: 最近听一期播客,一人很早就突破自己做了 bad ass,一人处在想做 bad ass 而下不了决心的阶段。这里 bad ass 不是指干什么坏事,而是不那么懦弱、迎合、低调、谦虚。
小学里给我们展示过各式各样榜样人物,知礼的东方人物,gentle 的西方人物。这些形式的东西,被我们误以为是性格的优点、甚至误以为和道德有关联。结果,低调得体的我们,取得世俗的成功了么?走进他人的内心了么?更多的帮助到别人了么?王铁梅的形象加强了我的这种认识,她是心直,但并不是口快,而是主动选择说出不虚伪的话,更多时候没有成为问题的来源,而是提供了根本的解法。
我想想二三十年,自以为性格很好,保持礼貌、神秘感、体面,人为镀一层毒膜,其实放弃了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了解世界的诸多机会,一切浅尝辄止,是真正的很可怜、很可笑。
所以是时候撕掉膜、撕掉滑稽的套子,真正做个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