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使彼此毁灭

她和丈夫也曾经拥有甜美的爱情,他们相爱并坚定地结合在一起,不过这一切都随着结婚生子,发生了180度的变化。 丈夫不再把她当人看,而是把她当作自己的私人财产,想怎么对待就怎么对待,完全不在意对方的感受。 迪莉娅也不是没想过逃离,她有一个旧相识的修车工,一直在等她和自己远走高飞。每次遇见,两人都眼里含光。 不过恰逢女儿和相恋的男友准备订婚,她最心疼最在意的女儿,在这个家里也受了不少苦,不仅没机会上学,还要帮忙照顾弟弟,还要打工赚钱。最讽刺的是,全心全意为家庭付出的迪莉娅换来的是所有人的冷漠对待,在被丈夫家暴时,子女全部选择沉默,在他们的骨子里已经种下了“妈妈被揍”是正常的思维理念。
电影无非是说在女性在物质、情感、性爱、婚姻、生活、工作、装扮等种种权利面前,争取政治权利是第一位的,没有政治权利,女性不可能在国家、社会和家庭等方面的种种领域都不可能获得绝对的尊重与人权。 娜拉出走后”结果的立场与表达,在导演看来,女性的未来是乐观的,正如片名《还有明天》一样,女性若想摆脱作为婚姻傀儡的角色,拥有独立的人格且能主导自己的生活,唯有让女性真正的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去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有了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才有可能获得政治生活的权力。权利意味着你可以或者不可以这样干,权力则意味着你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一种是温和的拥有,另一种是强势的干预。从女性主义到女权主义发生转变的最根本的界限,就在于女性是否从对“政治的权利”的争取上进化到对“政治的权力”的掌控上。
在我看来,无论是电影艺术还是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类型,思想性是第一位的,尽管有的艺术形式不适合做思想性表达,但是它必须是有观点的。这种观点必须是对社会传统和现行意识的一种刺破与挑战,它要具有鲜明的针对性与指向性,针对性是聚焦具体对象或问题而来的,而指向性就是对具体对象或这问题的直言表达和批判反思,因此,对电影的阐释本身无非就是将电影的针对性和指向性以文字的形式加以明晰化与确定化而已。 导演宝拉·柯特莱西本就想做一部像《美丽人生》那样,在轻松与悲伤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并且使用了黑白画面,让人回到二战后,意大利电影新现实主义时期。 影片用了很多黑色幽默的桥段,消解了那种苦大仇深的感觉,而更像是一种女性自我剖析式的旁观。那些不平等的对待、暴力、言语上的侮辱。 在丈夫对迪莉娅使用暴力时,甚至渲染成两个人在跳双人舞的场景,可笑又讽刺,更是一种警醒。 如同片尾那句,“我们像情书一样紧攥着我们的选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