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细节和演出的胜利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很久没有看过如此严谨和细腻的片子了,对白考究,叙事流畅且详略得当,起承转合都包含了丰富的细节,每一个事件的安排都有所伏笔并且引人入胜,剧情的推进也都包含了角色的蜕变或是情感的强化。 起初小孩因为雪花膏缠上了马亮,说这是“【妈妈】留下来的”。马亮听到之后楞了一下,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他之后一切行为的根本动机。“我说话算数”,小孩有样学样的在开篇对马亮说出了同样的这句话,于是他们互相接纳了对方。这是起。

因为触碰了文叔的利益,小孩被盯上了。马亮清楚文叔的算盘,所以硬着头皮陪着小孩吃着火锅。看到小孩向“坏人”炫耀雪花膏,他一把抢了过来。之后他因为惹怒大毛被烧了家,小孩也因为藏了钱而被打。已经决意出走的马亮因为意外摸到的雪花膏而纠结,在对讲机里呼唤着小孩但欲言又止,急促的呼吸和游离的眼神,伴随废品站和大巴车的交叉蒙太奇,小朋友的喧哗交织着轩轩的哭声,让马亮的回头既充满宿命感又无比真实。 “走太远妈妈回来就找不到我了”,小孩第二次提到妈妈,也是马亮第一次哭,这时只是眼睛里在闪烁。他们在游乐场住了下来,马亮没走成,伙伴变成了家人,这是承。

之后因为大毛的阻挠,两人的日子捉襟见肘。于是在大年夜里小孩因为吃不上饭病了,他第三次提到了妈妈。哥哥唱起摇篮曲,这可能是他对妈妈唯一美好的记忆,也是他第二次哭,这次是两滴眼泪。 而为了有饭吃,他决定加入红毛一伙,这是第一次转折。
哥哥为了“干活”忽视了对小孩的陪伴,于是小孩嚷着要一起去“做大人的事”,但被粗暴拒绝。他又像从前一样独自往外乱跑,遇到了周警官。对此哥哥极度愤慨,不单是因为小孩不听话,也是因为他第四次提到了妈妈。随后是又一幕交叉蒙太奇:两人陷入各自的困境,一个麻木的赚钱,一个无休止的游荡。哥哥酒后砸车之后瘫倒在地,与远处一个孩子意味深长的对视--弟弟或许早就学坏了--他不能让弟弟也看到自己这个样子。两人渐行渐远,这是第二次转折。 这也是第三次转折的原因。小孩偷窃被抓现行,显然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心灰意冷的哥哥再次决意离开。可是当弟弟哭着哀求时,哥哥却在回忆的交织中回到了这一切肇始的时刻,跟过去的自己相遇了。那是他所有执念的源头,也是他如今人生的起点。他要走是因为不想弟弟变成自己的样子,然而正是因为妈妈走了,他才变成了现在的自己。他只能在糟糕和更糟糕之间做出选择。因为无助、纠结、痛苦和执念,他想跑却走不动,只能一步步瘫倒在地。这是他第三次哭,没有眼泪,只有痛苦和挣扎。 “我不要妈妈了,我只要哥哥”。弟弟心结已解,哥哥或许永远也无法释怀。

结局开始:逃亡。经历了各自的堕落后,哥哥天真的希望与过往的不堪告别。但救赎不会那么容易,所以大毛找上门来,文叔要求他干一票大的。而对于大毛和耗子,这里就是他们的结局。

大毛对于世界充满敌意,否则不会偷完了还砸车,砸画像。他不愿去看医生,最终因病而死;而耗子貌似阳光开朗,对未来心怀希望(无论对错),但他所抱持的价值观本身就偏离正轨。最后他因为爱嘚瑟而意外离去。两人的结局看上去是老套的桥段,但其实在这里是最恰当的安排。“我们这种人,在哪都一样”,他们跟马亮相似,但不同的选择预示了三人迥异的命运,或者说他俩的命运原本就是马亮的结局,不同的是马亮遇到了小孩。比起字幕里写几行“被判处有期徒刑”,这种极端的救赎或许更能提醒大家,除了马亮和轩轩,世界上还有更多像大毛这样没有真正活过就已经被遗忘的人。

两人掩埋尸体,暴雨不期而至。哥哥带着小孩继续逃,但那“一票大的”和这场暴雨让离开变得不可能了,又一次宿命和现实的奇妙交织。弟弟说想回家,但家已经没了。“我们再找个新家吧”,但哥哥知道自己无路可走,也永远不能给小孩真正的家,只有苦笑和迷茫。 哥哥接到了周警官的电话,看到桌子上一摞招生简章,他多少是没有真信她的,但他已经没有选择。看完镜子里的自己,他买来新衣服和新对讲机,希望一切重新开始,这也是他第一次给自己买新衣服。在两人的最后一晚里,他表现出了从未有过的耐心和温柔。他第一次主动跟小孩拉钩,也是第一次对小孩说谎……而关于周警官,她找到领导希望让小孩上学,不单是为了抓人,也是为了满足两个小孩的心愿,否则绝不会等到马亮收起对讲机的那一刻。

结局里,哥哥最后一次“说话算数”,但已经无法成真,最后一次系好鞋带,最后一句叮嘱说完,弟弟一如既往的回复说“好”。一切都显得平静而克制,但是哥哥的强颜欢笑其实已经揭示了最后的离别。教室里的弟弟也早就察觉到了什么,始终心神不宁……对讲机收起的那一刻,就是这场告别的结束,也是最终逃亡的开始。而当管风琴,小提琴和人声的和声响起,逃亡结束,救赎开始。奇妙的是,当弟弟最后收起心来坦然念出那句诗时,哥哥也停止了奔跑,把鞋带放了下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两个卑微的小孩用最普通的方式给了对方救赎,弟弟给了哥哥停下来的理由,而哥哥给了弟弟不那么正常但还算美好的日子。他坐在河边,再一次孑然一身,像过去一样,但这次他终于笑了。他回忆起两人的过往,一切都是美好的。即使“进去了就出不来”,他也不需要逃了。

最后说说争议很大的表演。马亮的人格设定就是像“苔”一样平庸,卑微敏感,不善沟通,面对命运只会接受或逃避,几乎不会抗争,甚至电影三分之二里都没有名字。这样的人格本身就不会有强烈的情感流露。
演员的表演是与之契合的,他总是小声说话,面对老师和医生畏畏缩缩,对外界的反应始终慢人半拍,他几乎不笑,心事重重且始终露着疲态,因为时刻都在忧虑着之后的出路。而他在一个地方待的越久就越危险。所以当小孩在游乐场里说“我们不走了吧”,他也只是勉强点头。
全片里马亮也没掉几滴眼泪,但是绝望和无助其实时刻都写在他的眼神里,个人觉得这其实是比演技更厉害的地方,就是进入了角色的状态。这种状态跟小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小孩哭的快笑的也快,他还不太明白所经历的苦难,也更容易释怀。但是对马亮来说,这种苦难伴随他一直到成年,对于妈妈的执念或许永远也没法解开。 整个片子都是这样,从叙事,镜头到音乐再到表演,平淡但细腻,宿命但真实,没有爆发式的情绪宣泄,只有一个个值得回味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