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观影的整个过程,嗯…感觉自己被故事吃掉了,失去了自我意识,不知道这算是放空还是沉浸,反正已经完全没有额外思考的空间了。
俺被吃掉的地方具体是在 Max乘坐1900驾驶的 卡丁车一般的钢琴 那一段。因为电影名字和封面像节奏很慢的文艺片,以前一直觉得看它得找个情绪有缺口的时机,所以刚开场自己并没有特别高的兴致,结果这段儿一出现哈哈就给了我今天打脸的first kill,但更多的是惊喜!!这段看起来太不真实,像某某的魔术小屋?如果是真故事,那这俩人一定有点儿疯!!但俺特别喜欢[喵喵]所以当他们躺在煤渣堆里,Max对1900说「Whoever you are, glad to meet you」的时候,也像说出了我此时此刻对电影、对两位主人公的感受[心]
开始为1900着迷具体是在他用钢琴描摹(他看到的)来听演奏或者跳舞的人的时候。起初的几位人物,他还只是在刻画当下时间点的情绪、氛围,最后讲到那个穿了别人的衣服、偷摸到上等舱的青年男人-船靠岸的时候他一定第一个喊出“America!!”的那里,太有趣了!!他的琴音一面同步着青年男人脚步时急时缓的节奏,一面又掺入着男人时刻谨慎小心的神态,所以他不仅能用音乐画定格的肖像画,还能画有连续时间轴的漫画!!太有魅力了!!
因此在此刻Max看1900的眼神里,我看到了着迷,我知道这不是爱情,但忍不住嗑起来了…爱不一定是爱情是吧,但一定是有爱的!!!
而1900的眼睛与其说像镜头,不如说是像某种带着引力的东西,他不是出于存在的功能本身 单纯被动地映照或者接收万物的样子,而是主动把万物吸纳他的叙事里,他——一位在这艘船上出生 成长 从未离开过甲板的钢琴师——拥有完全由他做主的对这个世界的解释器,他吸纳有限的东西,然后用自己的解释器做无限的演绎,想到这里,其实已经呼应了他最后不愿意离开甲板的决定。
接下来是斗琴、录唱片又毁唱片、遇到以前乘客的女儿一见钟情又匆匆错过、一时冲动要上岸又中途反悔,然后是与Max的最终会面,与船一起葬身火海。1900上岸失败,回到甲板上之后的那句「I always go back」好像刚好总结。
在观影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也不自觉会和其他人一样,加入鼓励1900上岸的阵营,只体会过岸上生活的我们也是凭借自己对1900的猜想,预测他离开甲板必然有更好的生活,前半篇我也不理解他无法上岸的原因,也因此更认真地观察他、听他说话,试图去理解,但到电影结束仍然不行,为什么即使是要付出失去生命的代价、他也不愿意离开甲板呢?以至于船瞬间爆炸的那一刻,心里的遗憾和难过达到了顶点。
但现在,我回家了坐在沙发上再回想1900最后说的那些话,也许与船一起葬身火海对1900来说并不是最痛苦的事。
在他最被世人所接纳、欣赏的时候,世人的声音想推着他上岸,以友情、爱情、职业成就等等的名义,他在各种诱惑的撩拨中也短暂地动摇了,但最终做出了「I always go back」的决定。接下来是好友Max的离开,再接下来船越来越破,甚至没有人来听他的演奏、没有人来跳舞了,好像他和船一起被世人抛弃甚至遗忘了,这段时间,或者说这个被一次次抛弃的过程会不会比死亡的一瞬更难忍受?但他仍然守住了,可由此推想甲板上的世界于他来说多么重要,像信仰一样,给予了他在时代发展中独自逆行的勇气。
接着又想起他在更早的时候毁掉唱片时说的那句「I won't let my music go anywhere without me」,音乐于他,就像他于船一样。好像他永远坚守甲板上的琴键上的自己的世界早就是存在潜意识里的,他的言行一直是与此一致的,我们不理解,也正如他不能接受我们的选择一样。
Max离开船的时候,1900从船舱侧面 透过圆圆的窗户 望着Max的画面也一直在脑子里重现,圆圆的窗户,嗯…1900的眼眸也是圆圆的,很神,会觉得船才是1900的本体(又魔幻了)。
然后打开某app看到对这部电影的第一条短评说“懦弱得很真实”…为了坚守自己信仰的世界 可以放弃一切,为什么会被解读为 懦弱 呢?
选择改变和不改变好像并不是选择一条客观上更轻松、更正确的路,只从理论上分析物质上的、能量化的利弊好像远远不足以作为选择的依据,情绪感受对人的影响不该被低估。
这样一来,俺以后更不知道怎么安慰人,可能也不敢提建议了…
但是!!1900的眼睛好漂亮啊!!因此Max的小眼儿也灵动了起来!!(根本不可能把演员和角色分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