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飞走了 | 专访 2024 HDAF 实验精神奖《镂空的独白》


一、开场致辞
小小龙:首先向段晨导演表示感谢,感谢您的《镂空的独白》这部影片,同时恭喜它荣获我们第一届河东作者电影展的实验精神奖。非常感谢导演能参与此次交流,接下来我们将从您的创作经历出发,聊聊《镂空的独白》的创作历程以及背后的故事,传递实验精神。

《镂空的独白》导演段晨
嘉宾 : 段晨,1999年生于山西省运城市,2021年本科毕业于山西传媒学院舞蹈编导专业,毕业后任职湖南半山舞人现代舞团舞蹈演员,现为自由艺术工作人。关注舞蹈影像、实验短片、装置艺术等领域。

主持 :小小龙 ,2024 HDAF河东作者电影展 策划
二、创作起源与构想
小小龙:请您先谈谈《镂空的独白》最初的创作构想是如何产生的?
段晨:最开始我拿了一张 A4 纸,用黑笔画了一个盒子,下面画了两条腿,这就是最初人被困在盒子里的构想。之后影片中像瓦楞纸上贴小盒小孔露出眼睛、嘴巴,还有手与眼睛的随动等设计,都源于对最初构想的深挖。我本身学跳舞且喜欢摄影,就想把舞蹈和影像结合起来,创作舞蹈影像。之前看过很多国外有趣好玩的舞蹈影像,给了我很多启发。我还会把自身的观察、经历以及对书的理解融合起来,先写剧本,写剧本时放音乐让自己置身想象空间,激发创作欲望。
三、创作历程与经历
(一)从艺经历与早期探索
小小龙:您能讲讲您的从艺经历是如何一步步引导您走向《镂空的独白》的创作吗?
段晨:我大学艺考学跳舞,专业是舞蹈编导。大学期间学习编创,毕业后进入舞团做演员。在舞团接触到很多新的创作手法和训练体系,坚定了我走舞蹈编创这条路的决心。在做演员时,我意识到演出的瞬时性问题,即演出结束就无法留存,于是想到用摄影记录。大学时就有用手机拍自己跳舞的经历,毕业后在舞团也持续创作,将内心想法通过身体语言呈现。

第一届河东作者电影展 “实验精神奖”获奖作品《镂空的独白》“小时候,妈妈说,用手指在天空中画圈,蝴蝶就会落在我的手上。” 平靜的沙漠像一帧海浪,在消失中留存下一些痕迹..我漂浮在海面,给死亡写了一封信,涂涂改改。丝线拉扯着即将破碎的空壳,这是一副枷锁,锁住一簇浪花,存在于此处,被困在此处。
(二)《镂空的独白》创作过程
1. 雪地拍摄经历
小小龙:您在创作过程中有哪些特别的经历呢?比如之前提到的雪地拍摄。
段晨:21 年 12 月长沙下大雪,我们去山上看雪、拍摄。回来后晚上我写了一些想法,第二天和舞团摄影师在雪地拍摄,我脱光只穿护身跳舞,当时脚冻得没知觉,但那种体验很奇妙。这个片子呈现出雪地中一丝不挂的强烈冲突感,通过相机记录后在电脑上观看能再次感受当时的感觉。
2. 沙漠拍摄经历
小小龙:那沙漠拍摄又是怎样的情况呢?
段晨:23 年去新疆拍《镂空的独白》,前后找了很多次沙漠景,最终确定拍摄地。前天晚上四点出发,第二天早上八点到达,趁天还行、温度不高开始拍摄,到 11 点 12 点沙子就烫得踩不住了。影片中有在沙子里走路的画面,其实是因为太烫只能挨个抬脚抵抗温度伤害。拍摄时我还在担心素材是否能用,后来在达芬奇上操作时发现一种效果,将画面抠掉只留高光,呈现出人的轮廓和沙子的星星点点,这种无数巧合融合呈现出的画面让我很惊喜。沙漠里还有从沙子上滚下来蜷缩不动的场景,是在拍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即兴创作的,看到最终画面时很惊喜。
(三)创作周期与后期制作
小小龙:这部影片从构思到完成大概经历了多久?后期制作是怎样的思路呢?
段晨:从 22 年下半年开始构思,到 23 年 5 月构思得差不多,构思了多半年。拍摄花了两个月,剪辑用了一个月。我前期会写剧本、划分镜,规定每天要拍摄的画面,有时从天黑拍到天亮就为了一个画面,在拍摄过程中不断尝试各种可能性。后期制作时,像整屏眼睛的画面拍了三次,在孔里放眼睛拍摄很辛苦,后期处理这几十秒的画面用了一个星期,堆叠图层。还有沙漠里打滚的场景,拍摄时滚完就吐了,眩晕感很强,但呈现出的效果很震撼。
四、创作理念与元素运用
(一)舞蹈影像与身体语言
小小龙:您为什么选择将身体作为主要语言来创作,而不是其他方式呢?
段晨:当我们有情绪时,身体会不自觉地做出反应,比如悲伤时蜷缩身体,高兴时拍手蹦跳,舞蹈艺术就是将情绪从脑子外化到身体的过程,它与人体联系紧密。每个人对同一事物的反应不同,我因为脑子里问题多,就会第一时间想到用身体舞动来消化这些问题。在舞团练功时,对着镜子看自己身体舞动会被吸引,在大学悲伤时会在排练厅通过运动身体关节来排解情绪,这些经历都让我更倾向于用舞蹈肢体语言表达。
(二)符号化与象征意义
小小龙:影片中有很多符号化的东西,您是如何构思这些象征元素的呢?
段晨:最初我感觉自己被困在一种困境里,不是身体上而是脑子里的困,在思考如何梳理、解释和走出这种困境时,发现语言很苍白。比如面对一些社会问题,我们个体发声似乎没什么作用。所以整个片子没用说话声音,而是用音效,其中刻意寻找的潜艇声纳音效,它能在海底探索地形、得到反馈形成图像,和我想表达的摸不着看不见但能获取信息的东西相似。还有关于书写动作的呈现,把它放在环境里与自然建立联系,思考语言与自然的关系。

(三)对舞蹈影像、实验影像与行为艺术的理解
小小龙:您如何理解舞蹈影像与实验影像以及行为艺术之间的微妙关联与区别呢?
段晨:我理解的舞蹈影像不需要太多复杂花里胡哨的身体语言动作。我曾看过一个印象深刻的画面,无人机俯拍一个人在海浪上被海浪带着冲来冲去,没有主动动作,这种画面给我很深的触动。我觉得行为艺术或舞蹈影像不能只从美观出发,但又需要美观。
五、影片反馈与影响
(一)身边人的反馈
小小龙:您身边的人看过这部影片后有什么反馈呢?
段晨:在厦门短篇周,我舍友看完后说想不到后面是啥,感觉很离奇少见,我们还聊了一晚上关于这个片子。给家人看,他们觉得太前卫了,因为我们这边戏剧戏曲多,电影相对小众。还有观众认为片子表达东西太多,应该抓住一个点深挖,也有说太直白的,我理解他说的直白是和剧情片、纪录片那种层层设计最终揭示答案的方式不同。
(二)对自身创作的影响
小小龙:这部影片的创作对您后续创作有什么影响或启发吗?
段晨:下一个片子我想尝试用语言去做一些引子,感觉每一部作品都像是对上一部作品的反面探索。
六、过往观影与创作启发
小小龙:您过往观看的一些实验影像对您有哪些理解或启发呢?可以分享一些国内外的影片。

段晨:我印象很深的一个纪录片是《尘与雪》,它充满了忧伤的感觉,那种和死亡近距离接触的悲伤、淡淡的忧伤很打动我。还有国外的 dv8 实验舞蹈影像,它有各种分镜,将正常动作戏剧化,比如像成龙电影里跳来跳去跑来跑去的感觉,在酒馆等场景呈现。
七、未来创作规划与思考
小小龙:您未来的创作有什么规划呢?还是会继续沿袭用身体作为语言探索吗?
段晨:主要还是会用身体去做表演,下一个片子会用语言去做引子,就好像每一部作品都是对上一部作品的一种探索与反转。我创作可能和性格有关,比较执拗,想把东西做到自己满意为止,有时会与现实产生割裂感,有完美主义倾向,不敢与真实世界产生真实联系,舞蹈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释放。我认为实验是推翻前面创造新的,但也会思考打破的东西曾经也是他人的成果,这是否是世界运行的规则。
八、关于实验精神与影片主题
小小龙:您如何理解实验精神在您创作中的体现呢?
段晨:我觉得在创作中实验精神就是不断尝试新的东西,突破常规。像在《镂空的独白》中,从最初的 A4 纸构想,到雪地、沙漠的拍摄,再到后期各种效果的尝试,都是在探索未知,不怕失败,即使不知道结果会怎样,也要去做,这就是实验精神的体现。
小小龙:影片中似乎也呈现了人类的渺小等主题,您能深入谈谈吗?
段晨:在拍摄大场景中人很小时,朋友曾说人会不会太小,但我觉得这样能体现出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比如在沙漠中,人在滚烫沙子上的那种无力感,都在诉说着人类的渺小与宿命,这也是我想通过影片表达的关于生命的一种思考,还有对自由的探索,我们被困在各种规则里,试图挣脱寻找自由,但自由是否真的存在,这些都是影片背后的主题思考
。九、创作困境与感悟
小小龙:您在创作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创作困境呢?
段晨:有,比如前几个月我会感到恐惧,怀疑自己江郎才尽,不管想到什么东西都觉得不对,但偶尔某些东西会带来刺激。我还会思考人都一样,为什么做出来的东西和选择会不一样。我是灵感的随从,不是大脑的跟班,灵感带着我走,但我也会跳出来思考问题。我最近喜欢睡前听关于宇宙的解说,思考宇宙之外是什么,感觉自己一直在探索一些抽象的、非现实的命题,比如生命的力量,为什么有些人在面对伤心、抑郁等情况时会有不同的选择,是选择跳楼还是活下去,是追寻自由还是按部就班上班,这些都是我对生命和力量的思考,也是我创作中想要探索的永恒命题。
十、爱情与创作
小小龙:您觉得爱情对于您的创作是什么样的一种存在呢?
段晨:在一次接触即兴工作坊中,大家谈论爱情时,我第一反应是除了爱情,我们还能谈论什么。爱情似乎无处不在,它是人万物的开始,但我也在思考除了爱情,我们还能探讨哪些关于生命的东西。
十一、影片遗憾与总结
小小龙:您对《镂空的独白》呈现的效果是否满意,有没有哪些遗憾呢?
段晨:整体还行,但有一些画面没来得及拍,比如蝴蝶的部分没有收尾。最初是因为舞团旁边有蝴蝶冲着玻璃飞最后落在地上,我收集蝴蝶想用于拍摄,后来蝴蝶不见了,自己买的蝴蝶标本带到新疆又带回来,结果拆开发现蝴蝶可能飞走了,只剩下棉花。还有拍摄用的纸盒子,拉回西宁放在楼下被环卫阿姨拿走了,这些也算是一种别样的结局吧。
小小龙:再次感谢段晨导演,希望您在未来的创作之路上能按照自己的规划,围绕生命和力量探索出更多精彩作品。
策划/ 主持 / 剪辑:张亚龙
执行策划:陈茹
编辑/设计:刘玥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