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看见,就是“好东西”。直男的《好东西》观影心得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文章首发GZH:中言
文前提示:这是一篇非专业的、具有吐槽性质的、文字结构松散的、不完全的、直男作者视角下的观影心得,含大量剧透,请酌情观看。

图片出处:好东西(2024)
走出电影院,我深吸一口气,仿佛刚从《好东西》的世界里走出来,带着一丝清爽和惊讶。
清爽在于,这部电影如同一股清流,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剧本改造人”,而是真实生活中的普通人。这种接地气的表达,让我感到一种久违的真实和自然;
惊讶则在于,它敢于在国产电影中展现角色在压抑时抽烟、愤怒时讲脏话,大胆讨论性爱和月经,这种勇于摆脱传统束缚的勇气,让我不禁感叹社会的确是在不断反思和进步。
01
王铁梅这个角色无疑是本片的灵魂所在。
她不仅拥有令人赞叹的美貌,更是智慧与勇气的化身,堪称一位不折不扣的女超人。
她的形象,让我不禁联想到自己的母亲,也是一位在我心中同样无所不能的女强人。
我的母亲,是家庭的顶梁柱(父亲没有缺失,只是家庭分工占比是‘妈主外,爸主内’),她出身平凡,却凭借自己的坚韧不拔,从社会的底层一步步攀登至事业的高峰,将我们这个曾经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家庭带入了小康的行列。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逐渐意识到,超人也只是凡人。
在我大学期间,一次家庭旅行中,母亲轻描淡写地告诉我,在我外出求学的日子里,她被诊断出患有重病,虽然可以治疗,但完全康复的可能性并不大。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我对“母亲”的认知彻底颠覆。
我开始更加关注她,主动分担家务,照顾她的生活。
我意识到,母亲并非超人,她只是一个为了家庭和所爱之人默默付出的普通女性。
那是我第一次注意到,母亲的发丝间已悄然染上了霜白,脸上的皱纹是岁月无情的痕迹。
这些变化,我曾经视而不见,或是认为理所当然,但现在想想,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
母亲也不过是长大了的女孩,那些所谓的理所当然,不过是母亲对孩子的深沉爱意。
电影中的一个情节让我深受触动:小叶带着小孩聆听并猜测她录制的各种声音。小孩以为是暴雨,实际上是王铁梅在煎鸡蛋;小孩以为是龙卷风,实际上是王铁梅在使用吸尘器;小孩以为是河马的呼吸,实际上是王铁梅睡觉时的呼噜声……这些小孩眼中习以为常的家事,背后都是母亲的默默付出和努力。
我认为,影片中王铁梅的形象,正是导演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深刻思考:我们不应仅仅赞美母爱的伟大,而应该去关注那些被“母亲”标签掩盖的真实个体。
王铁梅的形象,是影片中最为耀眼的存在。
她不仅展现了女性的独立和力量,更是对传统母亲形象的一次深刻反思。
她告诉我们,每一位母亲,都是一个有着自己梦想和情感的独立个体。
她们的付出和牺牲,不应该被视作理所当然,而应该被我们深深理解和感激。

图片出处:好东西(2024)
02
小叶和王茉莉(后文还是称呼她为小孩)这两个角色,在我看来,都是“孩子”。
观影结束后,你可能会有和我一样的感受:小孩无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之一。
我的童年是在父母的严格指标和挫折教育中度过的,因此我对小孩那种在父母鼓励和赞美中成长的童年充满了羡慕。
她被父母赞美为米开朗基罗,生活在一个充满爱和支持的环境中,还有一个愿意陪她一起疯狂、一起探索世界的大姐姐。无论是打鼓登台演出,还是写作拿到98分,甚至是在演出时怯场,大人都会告诉她,如果没准备好,逃跑并不可耻。这样的童年,对我来说简直是梦幻般的存在!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叶的童年。她遭受了父亲的家暴,母亲将愤怒发泄在她身上,使她不懂得爱,也极度缺乏爱。从房东不合理的房租要求,到只要逢年过节送些小礼物就能让小叶无条件地表示礼貌和感恩,再到明知医生是渣男,却因为几句夸奖而义无反顾地投入爱情,我们都能深切感受到小叶内心的破碎。
正如马东在某节目中所说:“心里面有很多苦的人,只要有一丝甜,就能填满。”
小叶和小孩就像是一面镜子,她们都是故事中的孩子,拥有相似的性格。尽管年龄有差距,无论是完整的还是破碎的,她们都对未来抱有纯真的幻想,互相鼓励,温暖彼此。
在我看来,小叶和小孩之间的关系超越了普通的友谊。她们是姐妹,是玩伴,也是彼此的另一个自己。
她们在彼此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互相影响,共同成长。小叶在小孩的纯真和快乐中找到了慰藉,而小孩则在小叶的经历和坚韧中学会了坚强。

图片出处:好东西(2024)
03
电影中的男性角色各具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前夫哥这一角色。
在观影前,我曾通过预告片对前夫哥有所了解,他那频出的金句和看似不可理喻的行为让我感到困惑。
然而,随着电影的深入,我逐渐理解了他那分裂和违和行为背后的原因。
前夫哥,一个在传统价值观和现代观念冲击下挣扎的男性形象。他在与王铁梅的婚姻中,扮演着一个精致的防晒花瓶,享受着妻子的成就和家庭的温暖。
但内心深处,他无法摆脱传统社会观念的束缚,认为自己应该有所作为,于是愤然选择离婚,试图证明自己不是依附于妻子的软饭男。
遗憾的是,现实并不如他所愿,能力不足的他最终只能沦为网约车司机,这种落差让他急需一种理念来为自己的挫败找补。
于是,他开始研习上野千鹤子的理论,试图用结构的反思,来解构自己的平庸。
前夫哥的奇葩行为几乎承包了电影中的绝大多数笑点,但仔细想来,他也是传统观念困扰下的悲剧产物。
他的形象揭示了一部分男性在性别平等进程中的复杂心态,既渴望摆脱传统的性别角色束缚,又难以完全摆脱这些束缚带来的社会压力和自我认同危机。
他的行为和言论,虽然荒诞不经,却也反映出了男性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和挣扎。
在相亲市场上流行的段子“优秀的男人叫正常,平庸的男人不如狗”,这句话虽然冒犯,但在社会环境下又显得很理所当然。
这种观念的形成,不仅仅是传统性别观念下的矛盾,更可能是社会阶级矛盾的体现。
前夫哥的形象,让我不得不思考,为什么男人就一定得是骄傲的、阳刚的、成功的、有事业心的?这种刻板印象不仅限制了女性,也同样束缚了男性。

图片出处:好东西(2024)
04
纵观整部电影,那些令人难忘的瞬间如同珍珠般串联起整个故事,每一个情节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比如小叶在街头被陌生男人尾随时,王铁梅骑着平衡车如同天神降临,英勇地将她从困境中解救出来,这一幕不仅展现了王铁梅的勇敢和力量,也深刻地揭示了女性在社会中的相互扶持和保护;
在日料店里,众人围坐讨论月经,呼吁消除对这一自然现象的羞耻心,这一情节不仅挑战了社会对女性生理现象的偏见,也传递了性别平等和尊重的重要信息;
王铁梅陪伴小叶去酒吧,为医生上演了一出情景剧,这一幽默而深刻的场景,不仅让人捧腹,也让人深思;
而小马那句“片里都是这么演的”和对王铁梅的课间十分钟的探讨,则是对女性自我认同和身体自主权的一次深刻反思。
这些情节,虽然无法在此一一展开,但它们的价值和意义,值得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慢慢品味和深入讨论。
电影《好东西》以其丰富的情节和深刻的主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探讨性别、家庭、爱情和社会的广阔舞台。

图片出处:好东西(2024)
05
在电影《好东西》的宣传发行过程中,它被广泛地定位为一部女性电影。
我去观看的那场电影,似乎只有我一位男性观众,我甚至怀疑是不是有什么地方贴着“男士止步”的标识。
但随着电影的展开,我意识到这部电影并不应该被贴上过于特定的群体标签。
无论你是男性还是女性,只要你是一个有情感、能够共情的人,我都会真诚地推荐你观看这部电影。
在我看来,导演邵艺辉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核心信息是“去看见生活中的人们”。
这里的“人”可以是女孩、母亲,也可以是男孩、父亲。
在真实的社会中,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也没有什么被神化的存在。
我们周围都是一个个在生活中经历着各种事情的人们,他们或许杰出,或许平庸,但他们都是独特的,他们都需要被看见。
而那些被看见的,正是“好东西”。
这部电影超越了性别的界限,它讲述的是关于人性、情感和生活的故事。
它探讨的是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以及在这些挑战中寻找自我和成长的过程。
《好东西》是一部关于理解和共鸣的电影,它邀请我们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最终去欣赏那些在平凡生活中闪闪发光的“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