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穷病,但有曙光

穷是一切问题的根因。
作为五口之家的姐姐不得不作出牺牲、和不合适的男人离婚了就没地方住、产后只能靠亲妈帮忙带孩子、生活杂事总是需要再等一等……都是没钱惹的祸。
最糟糕的是贫穷带来的隐性的灾难,像孙大勇一样,性格的缺陷、眼界的狭隘、认知的愚昧,得过且过的生活态度,固步自封的自我选择。更现实点讲这些弊病或许还会潜移默化给自己的后代。
然而,就像“靠勤奋就能逆天改命”是曾经某时的行动指南,孙大勇的局限性也都他们那个时代的“水印”。在那个年代,经济物质条件本来匮乏,再加上出身贫寒,穷中之穷,必然导致文化涵养不足,精神世界荒芜。贫瘠的土地上孕育不出完美的花朵,这是一个无解的命题。
人格健全、心智开阔也是需要成本投入的。苦时候还是穷人多,老一辈的穷人买不到机会去接触新思想,就只能坐井观天,沿袭着旧传统,所以这个社会上有千千万万个孙大勇那样的丈夫和父亲,盲目地贯彻着旧时的大男子主义,当然,也有许多困于牢笼不曾觉醒的妻母,固执地认为这就是每个女人应该经受的。(跑个题,所以任何勇于开创先河、敢于成为极少数的人真的都很伟大,因为他们在相同的历史条件下却觉醒在了很多平凡人的前列,引燃了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
金银易得,穷病难除。即使后来日子没那么窘迫了,思维的固化导致他们手里有钱还是不擅长用于自我更新、自我投资。50多岁的孙大勇,看似活在21世纪20年代,实际上脑子里都是上世纪的灌进来的水,明的都是上辈子的事理。他想破天都不可能想明白,为什么自己媳妇要跑,“男人就是一家之主”、“谁家老娘们不是洗衣服做饭”,这些自己从小到大接受的观念,究竟哪里不对,为何会被反抗,这是他的知识盲区,他可能只会觉得红是个不负责任的妈。
这也是为什么,更多是用来形容年轻一代的“清醒”、“独立”、“勇敢”、“自我意识的觉醒”,出现在李红和原型人物的身上能显得如此稀有。红姐挣扎过,最终冲破了一切束缚,手脚绝对的自由,最让我感动的不是她终于见到了厨房以外的一方天地,开心地享受着人生,而是她作为一个女人,并不娇弱,坚韧顽强,有绝对的力量去干很多的重活累活,也绝对的镇静勇敢去独自面对很多意外,只要是为了自己心中的热爱。女人靠自己的时候简直太棒了!
然而很多和她一样的50代妇女,仍然是被亲情裹挟着,将就潦草、稀里糊涂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母性天性心软,为了一句“我们是一家人”,就能自我捆绑一辈子。甚至有些为人父母也并不会像李红那样耐心善良,不像孙大勇那样闺女闺女地挂在嘴边,而是无意识地进行着伤口的接力,自己未愈合的伤痛还要复制给孩子一份。
这是中国许多普通家庭的现状,但总的来说,社会是向前走的,后浪是在推前浪的。影片也很好的呈现了这一点。片中的每个角色都是时间线上不同代际的缩影,从李红的父亲到孙大勇再到女婿,从李红的母亲到李红再到晓雪,上一代人的某些问题在下一代人中得以修正,上一代人梦寐以求的在下一代人中得以实现。反观现实,不是所有人都像孙大勇一样古板,也有疼老婆的丈夫;不是所有人都像马婕一样妥协,也有不放弃跳舞和打扮的奶奶;无论是几零后,都有很多人在婚姻里、在家庭里,站出来选择不委屈自己,不会再像老一辈人那样乖巧地让步,不再缄默,更不再懦弱,勇敢地表达自己,更好地成为自己,成为了更好的自己;也有越来越多的艺术作品以女性面临的困境、女性的个人成长为题材,女性越来越团结,女性的力量正在越来越强大。
我觉得这部影片的闭环并不止于上映,更是大众的社会反响将这部电影真正推向了高潮,联合起每一条清醒的影评与每一个受鼓舞新出发的女性,才是这部电影真正杀青的时刻。我看到了这个社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或者已经觉醒,某种角度上算是在见证社会的进步,我们国家大力发展经济体现在精神文明层面是有成效的,时代在进步,女性在进步。
纵览古今,一切新事物都是经过了漫长岁月的浸润才有了萌芽,精神文明攀升一级台阶要靠经济社会的发展,要靠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托举,要靠几代人的更迭,这需要一个过程,但我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