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的是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女人群像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遇见好电影,我通常犯的毛病就是,夸不出来。心里千言万语,落笔的时候又词穷了,但是我心里感受很好,有很多触动我的美好感觉在流动,所以,无论如何,我都还是想表达出来。
这种感觉自由又惬意,好像半夏的时候,在江边吹着风,吃着西瓜,心中无挂碍,偷的半日闲的那种惬意。整部电影就是这种感觉,呈现出一种静谧又欢乐的氛围。细腻的节奏,大量的细节充斥在电影中间,让人物变得立体和鲜活。
这不是上世纪的故事,也不来自于人类的臆想,更不是什么段子和爆点的堆砌,那就是你和我的生活。既不过度悲观,也没过度美化,就是告诉你,生活可能不像你想象中那么梦幻,那么美好,但是它绝对没你想象的那么糟糕。And everyting gonna be ok!
好像小叶被男人伤害的时候,看似软弱的她,却能哭哭啼啼的说出,男人其实很好玩的,恋爱有不开心的时候也有开心的时候不是吗,是何等的勇气!好像一个刚做了云霄飞车被震哭的游乐者,在跟别人宣布,即使这样,我仍然不会放弃继续尝试新鲜事物!我才不会被吓到一次就拒绝尝试所有。
她还直接指出了,看似坚强无比的铁梅才是在封心锁爱困境中。铁梅可以自己搬家,通马桶,安灯泡,甚至给空调加氟。这些她都能自己搞定,没有半点凄凄哀哀。却明明在发现自己喜欢小马的时候,因为怕再度受伤害,一口拒绝了他的电影邀约。
我觉得现在的所谓女性主义电影叙事有些已经在走向极端,就是一旦涉及到爱情的课题,就会被唾弃。某些时刻,女权成为女性的另外一层枷锁,她们不被允许表现出一点软弱的倾向。所以我很喜欢这个电影,她塑造的不是没有情感的机器人,或是刻板的大女主。
而是正常的,坚强的,乐观的,也会自卑的,犯蠢的,智商掉线的活生生的人。既没有绝对的弱者,也没有绝对的强者。她们互相帮助,滋养对方,共同成长。扶着彼此迈出对方心里的那一道坎。这种友谊十分打动人。
所以最后铁梅能主动的像小马发出电影邀请,愿意重新敞开心扉进入一段新的关系,承认这个关系是自己需要的,让自己变得快乐,发现自己的因为恐惧在固步自封。小叶带给她的勇气和提醒。让她能追随自己的内心感受。就是成长和进步。
但是故事的主旋律绝对不只是关乎爱情,它是生活本身。更像是生活中的一地鸡友毛和诗和远方的微妙平衡。是一种哲学方式的具象化。
让你感觉无论生活里发生什么糟糕的事都能被轻松化解,融化在主人们浓浓的大爱之中,而这种爱,是对生活本身的热爱,并不是特指哪一种关系。电影的三个女主人公,她们发自内心的热爱生活,即使跌跌撞撞,即使狼狈不堪。
就像老友记里的莫妮卡跟瑞秋说过的,欢迎来到现实世界,it`s sucks,but you gonna love it!
这点让我特别动容,能认清生活之后还能继续热爱生活的智慧,这真是勇敢者的游戏!导演没有选择扭曲现实,或者给主人公安排一些爽剧式的“成功”,他们的成功都是来自于心灵的成长,人格的蜕变,自我意识的解放等课题。让这个电影真正成为了一部有思考有内涵的好东西。
电影的设置十分的巧妙,三位主人公,分别是,生活干练以事业为主的单亲妈妈铁梅,看似恋爱脑过度感性,感觉特别容易被骗的小叶。还有就是铁梅的女儿茉莉,一个心直口快的小朋友。
这三个人从精神结构的角度去看本质上是一个人。是一个女人身上同时存在的三种气质,小孩就是内在的本我,而小叶就是那个渴望爱的自我,铁梅则是一个能处理任何问题,把所有人都能照顾好的完美超我。三个人的交流过程,仿佛一个人内心三种不同声音的拉扯和对话。
我为什么要这样?我真的想这样吗?我可以停下来吗?我可以不完美的?我可以犯蠢吗?我是否可以遍体鳞伤之后继续去爱,继续去热爱生活。而这些答案,我觉得在电影里都是比较肯定的。
铁梅一直怀揣着新闻记者梦,现实中,却也只能去一个做公众号的小公司打工。她自己撰写的文章,写的单亲妈妈的现实处境,遭到无数人的不理解和谩骂。即使在小叶的眼里,铁梅是很好的妈妈,但是铁梅的形象却并不符合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形象。
从而也点出了这个电影最深刻的主题,就是性别歧视,刻板印象,父权制度,女权视角,和社会结构性压迫。
真实的东西不够完美,而女性对女性的挞伐,更像是在虐待那个内心深处的另外一个自己。当铁梅没有表现出一个单亲妈妈该表现出的柔弱,无助,可怜和悲惨,她把女儿交给邻居照顾,自己去加班。她给自己找了个年轻的弟弟满足自己的情欲出口,她不是一个标准的“好妈妈”。她没有为了孩子牺牲一切。
她被骂到自我怀疑,一个人坐在那里流眼泪,但是她还是会跟自己的女儿说,可能我们暴露了自己生活会被骂,但是我们处在在社会中,暴露就是早晚的问题。所以她会继续写下去,直到旧的游戏规则消失,直到我们学会用另一个视角看待女人,直到新的游戏规则被建立。
就像电影中提到的,结构性压迫,它本质上是一种双向的歧视和枷锁,铁梅的前夫在家里本来可以好好照顾孩子,他是一个好爸爸,但是他却固执的认为他就应该出去闯事业,于是把这种焦虑投射在铁梅身上,认为是铁梅过度强势压迫了他。其实真正压迫他的旧的社会观念,
所以他们真的离婚之后,他突然发现,不是每个人都能像铁梅一样接受他作为一个男人没有事业,没有钱,而不去歧视他。因为铁梅并没有按照社会传统的标准去看待和要求他的前夫。反而是她的前夫在用传统的标准和角度去看待自己和自己的婚姻。于是他搞砸了这段关系之后感到十分的后悔。
优秀的男性必须是什么样子的吗?他必须事业很成功有很多钱吗?如果他就是比较喜欢在家里,也为家里做了贡献那他为什么不能是一个好丈夫呢?一个单亲妈妈喜欢出去奔事业,自由的追求爱情,她为什么就不能是一个好妈妈呢?
女性为什么就不能强势呢?男性为什么就不能软弱呢?或者这两种气质并存在一个性别i身上呢。
电影揭露了这种社会刻板印象的荒唐之处。明明在孩子的眼里,爸爸妈妈都没问题,但是在社会标准上,他们却双双都出现了问题。那么问题到底在哪里?是个人问题,还是社会的标准和规则过于单一,对于社会角色的定位,过于符号和刻板化,导致人们的观念两极分化,从而不能接受更多元化的家庭组合方式?
小众的方式是否遭到社会舆论的过度压制?主流文化是否过于强势在霸凌其他“异类”??
男性一定是强势的,是事业型的。女性就要恪守妇德,不能有野心这种可怕的东西。社会的标配就是霸道总裁和小白花。一个男性越接近霸道总裁的标准,他才越政治正确。他必须表现的强势,雄性特征明显,他要醉心于工作,不能表现出软弱和多愁善感。
而女性要无限趋近小白花的设定,就是单纯,善良,富有爱心,不能有野心,强势,精明,或者赤裸裸的表达出自己的欲望的倾向。我们的社会就是这么二线性的在运转着。于是不那么符合设定的男男女女在面对着严重的自我身份认同危机。
男人要无限强,女孩必须无限弱。这个电影从开始,跟随着铁梅的镜头就完全打破了这种刻板认知。铁梅对于独自生活还要带娃的处境表现出的情绪稳定和游刃有余,直接就戳穿了二线思维的谎言。她完全在承担着家庭里,“父亲的角色”。她提供主要的经济支撑,并且通晓各种生活技能,动手能力极强。反而是他的前夫,是一个不太会修理东西的人。
没有那么“强悍”的男性,即使他们更富有同情心,他们更多的参与家庭生活,更懂得尊重女性,但是讽刺的是,他们在生活中,往往遭受更多的都是白眼。除非他们特别有钱。不然他们的“女性化气质”很容易遭到同类,甚至是女性的双重鄙夷。
因为太多人被洗脑,觉得男人天生就应该怎么怎么样,女人应该怎么怎么样。但是人类的构成如此复杂,就不能这么简单的用性别去划分,男性可以沉醉琐碎的事物,可以没有事业心,并且喜欢粉色。那么女性也可以沉着冷静,自己组装家具,甚至是为家庭提供经济支持。
女孩子也有理工脑,男孩子也有爱绣花的。事实就是如此。但是人们却视而不见,我一直觉得性别歧视,绝对是双刃剑,越是强调女性的弱,就越要搭配男性的强。实际上,普通男性已经感到不堪重负。
他们被设定理应表现的更坚强,更有担当,甚至要提供所有的金钱支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望其项背的。而很多女性明明有梦想有追求有赚钱能力,却一定要被禁锢起来当一个文静的洋娃娃。
如果我们能够看到这个问题的所在,打破传统印象和刻板的标准,去看到这个真实的人,具体的人,而不是他应该成为的人。我们就能发现自身真正适合和喜欢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而不是盲目跟随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就像铁梅一样,她说我找个男人来不是为了让他来干活的。她打破了传统恋爱关系中的两性分工。是啊,人生是多种多样的,关系也是。快乐就好,难到不行吗?喜欢在家带孩子的男性或者女性就是弱吗?我一直觉得只要你需要一个东西那么它就有价值。没有绝对的强,也没有绝对的弱。
很多女性明明自己强的可怕,但是觉得,只要没有男人来照顾我,我就是很可怜,那么你的不幸福就是来自于你的观念。或者那种喜欢那种弱势男性的女人,又反过来认为他们应该有男子汉气概,忽视了自己需要的正是对方的细腻和温柔,这就是刻板观念造成的不幸福感,因为幸福它本身就是一种感受,它是主观的。它没有固定标准。
就像茉莉在作文里写的那样,我去学架子鼓了,我在舞台上表演了,但是我并不喜欢这种感觉,我只是在完成它而已。即使别人都觉得她当一个观众是没有价值的,根本不值得参与。但是她发现自己就是更喜欢当一个观众去聆听,而不是去创造。这就是她的真实感受。她能发觉并且接纳它,这就是一种人格的成长。
去尝试,去找到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跟随自己的内心感受去生活。接纳真实的自我,而不是扭曲自己迎合它人,去满足它人期待,才算的上一个真正有自我的人。才更接近幸福生活的本质。
不因为它人眼光和标准,放弃自我表达,阉割自我情绪。找到那个让你快乐的东西。不管别人怎么看,对你来说,那个就是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