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唯一一部在院线看的电影,庆幸真是《好东西》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实话说进电影院前,连这部电影的海报都没看清楚,梗概和主演名单都不知道...…盲猜可能是部喜剧吧,结果细水慢流掺和悲喜交加看到最后甚是满足。很久没看到这类型的电影——也许我们不是一定需要什么主线剧情去引发什么叙事,一件事一件事地过其实就是生活本身啊。
观影过程里最先喜欢王铁梅的角色,她太符合每个坚强女孩儿想要成为的那种形象了,就是自己一个人什么事情都能做好,还保持强大乐观的心态,谁都容易被这种人吸引。看着看着喜欢上了小叶,这个人物角色性格是很大部分缺爱家庭长大的东亚女性的映射,即渴望被爱甚至不惜弯腰委屈自己,可当她站在舞台上唱歌、带着茉莉体验很多事儿、抱住哭泣的铁梅、拄着拐杖对着讨好了许久的男性坦诚自己的感受时,她在闪耀着光啊——当她发自内心爱自己时,便会发现其实自己已经不缺爱,并且,她是其实真正拥有自爱和爱人能力的。看到最后很喜欢茉莉,小孩儿直愣愣地讲出一些话时,力量和震慑感总会大过于成人的苦口婆心,何况是个这么酷的小女孩儿。
在这几个人物性格基础上,讲讲几个本人很喜欢的情节和感触点:
第一个就是小孩戴耳机猜声音的那段,穿插着铁梅日常生活里的片段,太妙了,也真的太浪漫了。
第二个就是茉莉看着小叶说“你的眼睛很大很漂亮,我喜欢你看着我”、小叶哭出来的那一刻——那一瞬无条件的喜欢与夸奖,也许就是缺爱、不自信的女孩儿一直所想要的。
第三个就是茉莉因为害怕上台表演而躲在柜子里,铁梅最后放弃逼小孩勇敢,说不想上台就不上、准备好想上台的时候再上。这其实是个很简单的叙事细节,但让人感触的,是个人get到了小孩儿真正被大人倾听、尊重自己感受的点。
第四个是茉莉在勇敢演出后获得很多掌声之后,她站在讲台上念作文说自己其实挺喜欢当观众鼓掌的——这个情节个人觉得接的太妙了,在其他传统的主人公英雄式叙事里,往下的剧情大多都是人物因为此段经历变得更勇敢或者找到所谓的热爱(比如可能会像霉霉那样的人生剧本)。但《好东西》没有,小孩在获得掌声和被众人喜爱后,她并没有为此而觉得自己就喜欢舞台,而是诚实地吐露当下自己的感受,诚实地说自己更喜欢当观众——不会把“获得更多人的掌声”作为成功结果、不会认为“喜欢当观众”就是平庸;获得所谓“成就”后,也不会以此作为自己生活追求的价值判准,而是以是否发自内心的喜欢与开心去判断——这些想来是大多数成人所无法做到的。
第五个是一向讨厌撒谎的铁梅在看展时发现小叶对自己撒谎时,小叶紧张地道歉、铁梅却大笑后心疼地抱住小叶的那一刻。不是说因为这是什么所谓girls help girls的情节,而是当有那么一个人懂自己、甚至为此放弃一些自己规则时,是能深刻地感受到一种真正的被尊重与爱。
第六个是快结尾时铁梅问茉莉为什么写《我不再幻想》这么悲观的作文时,小孩说她写的就是悲剧,因为“当人足够乐观和希望的时候,是不怕直面悲剧的”。而这是小孩从她妈写的新闻文章里看到,甚至还是铁梅在生茉莉的那一年写的文章。而妙的还有另一个点,就是茉莉这句台词对照前面两个男性角色说看过铁梅所有文章的台词:首先表层的解读是女儿真的把她所有的文章都看了一遍;其次个人觉得比较隐藏的解读,是铁梅一个内心如此强大的女性,即便因为谋生计放弃新闻记者理想,也从没有因为生育而觉得自己是委屈或者有所损失的——她用自己的方式和爱浇灌自己的女儿,而这一刻,爱浇灌的花向她盛开。
看到最后细想想,这三个女性人物,其实都是互相治愈的。
里头的男性角色其实也有可以讨论的点,这里不细开展了。其实成年的我们都很难说轻易变更某种社会文化氛围下生长甚至可能已定型的价值观,无论任何一个性别。但还是要说为爱努力学女权的笨拙真的很逗哈哈哈。最后想提提茉莉的语文老师,这个角色只闪过几秒,但真的不得不为有这样的老师而鼓掌——在大家都担心小孩为啥写《我不再幻想》这样不积极的作文时,语文老师是最先看到小孩潜力并无条件给予鼓励的。
至于热议的女权话题,个人倒觉得一点儿也不重要了——铁梅、茉莉、小叶等等,不同年龄段的她们内在本就是有力量的。在面对传统社会与家庭氛围所构建的难以轻易挣脱的困境下,哭过后始终保持着某种特别的生命力,这就是女性。而也许女权,就是让这些份力量能被真正看见、正确解读、自然呈现。
细究影片总能挑出哪里哪里可以精进,但看完后的那一瞬个人想给满分,毕竟能自然地呈现“在本就痛苦居多的现实生活仍能坦诚及乐观面对悲剧和痛苦”,已经超越很多刻意立意、矫揉造作或者打所谓女拳的影片了。
2024年唯一一部院线看的电影,庆幸真是“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