咆哮一句:《好东西》牛逼!求大家都去看!

实在是太喜欢《好东西》了!!!! 主创团队真的牛逼,把很多社会议题通过解构,举重若轻地穿插于电影剧情/台词中,加上演员的精彩演绎,碰撞间尽是火花四射的你来我往,让观者沉浸其中产生共鸣,又哭又笑,看完后回想起一些细节,又觉回味无穷,他们把一些不能言说/不便言说都说了,且尽可能地不冒犯身处其中的被规训者。 一些非常喜欢且值得深思的点: 1.当个观众不好吗? 台词:“当个观众没什么不好的,咱们光是欣赏现有的音乐/绘画/文学等艺术成果,已经欣赏不过来了” 引申一下:什么赛道都要/适合自己跳进去比拼么?我们可不可以就当一个为参赛者热烈鼓掌/衷心祝福的观众?并且不会为自己不想下场而被批判?(但也别为了任务当个鼓掌机器,喜欢的比赛再投入热情去观看) 2.宋佳饰演的调查记者们去哪儿了? 之前看过一组数据,全国现存的调查记者不超过两位数,比熊猫珍贵多了,但他们处境艰难,还在逐渐减少中。这个问题不能展开说,但现在的新闻看得越多,越清楚现状的原因。 3.女性和男性都是现存规则的受害者。 前夫哥乐于承担家务,拾掇内务,但因为男性承担了“养家”的社会期待,自我怀疑而提出离婚。进入恋爱和婚姻前,会被期待拥有更多的物质条件才能进入一段关系。 女性则被迫必须平衡家庭与事业,并且被“好妈妈”的框架束缚,要“贞洁/贤惠/端庄……” 电影里面的男性自知享受了“性别红利”这个点,被许多男性观众所不满,认为这是挑起性别对立和女权的表达。不由得想到伊能静的儿子“恩利”,他之前一段自知占有“性别红利”的表达也被许多人抨击,里面甚至有女性参与。女性往往对同性的评判更为严苛。 性别平等以及公民觉醒,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 4.家庭暴力传导链条的尾端受害者是谁? 是下一代,且无疑是一直螺旋回转的恶性循环。父亲对母亲和儿女的暴力,让母亲也将怒气和怨气发泄在后代身上,而后代对于“爱”的渴求和匮乏,让其很难懂得“自爱”。好在影片里的小叶运气尚好,遇到了改变自己的机缘。 5.当个怎样的小孩儿? (1)成年人就一定要放弃幻想么?是否也能有当小孩儿的勇气? (2)小孩儿有张家新那样的,有茉莉那样的,不同的教育下成长出了天差地别的小孩儿。 #不允许任何人没看过 #发出尖锐爆鸣声 #宝藏电影 #根本看不够 #影视 #好看爱看多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