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五期糟糕地聊昆曲说开:也需警惕五四的幽灵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周轶君或许是个好记者、好纪录片作者,甚至很大可能是个好人,但实在很难够得上一名好的访谈主持人/moderator。在第一季快结束的时候,曾经给人些许错觉她似乎摸到了些许组织一场圆桌谈话的门道,但很可惜在这一季里又失落了。
本来是想共鸣有篇评论关于本季开篇徐小虎访谈因主持和助谈嘉宾的对于主讲嘉宾与话题的无知,而带来的不良观感,结果不小心没刹住车。干脆谈谈最新一期与白先勇和戴锦华聊昆曲的灾难现场(其实之前老灵魂那期也是一样的灾难)。
很明显周对于这几期艺术的话题非常不在行,甚至感觉她兴趣寥寥,跟与谈者的往来都是客套式的恭维和强支起来的好奇。且功课做得太浅,感觉就是读了实习生整理的白先生部分过往访谈和昆曲百度百科的taxi report,在录制前临时看了场戏——问的问题可能在普通地方晚报做一篇一日鲜的人物专访尚可,作为资深传媒人的深度访谈实在太空洞和行货了(这套问题白先生都甚至有做梦都能背的标准答案了吧。 令人不禁疑惑:明明是自己的节目,难道还没有选题自由吗?作为制作人,挑选的嘉宾组合好几期都满脸写着“不熟”和“难聊”。在做主持人上周又全然没有窦文涛的控场能力,使得整期节目就显得格外露怯干巴,跟着大纲走流程感非常重…相同主题上,与去年锵锵江南行,窦在苏州与周秦的对谈可算是天壤之别。
戴和白很明显在很多话题上的看法是同频,且看得出,二位在其他公开私下场合已经交流过很多了。因而在两位又都不是ego很大的人,且没有好问题引导下,是很难让他们再主动发起已经讨论过,但观众想听却无缘听到的讨论。接近尾声戴老师贡献最精彩的发言,还是因为周招魂了老灵魂那集里,张越对于开始欣赏传统文化是因为,“年纪到了开始理解小时候受不了的规矩的好”,针对这一封建卫道迷惑发言的不吐不快(对于戴老师这一记精准的回旋镖,我可太想跟她隔空high five了!
全世界所有前现代作品里的必然是瑰宝和垃圾共存,在接收文化遗产时,更要警惕“释放出历史的幽灵”。因此文艺鉴赏能力的培养,让现代观众知道怎么看方能在“传统文化”中淘金至关重要。戴老师举例《牡丹亭》最后寄希望于明君审判背书的强行包饺子,虽然落封建窠臼,但现代读者/观众更应关注的闪光点是柳梦梅在硬拷等折里如何不屈服不苟且,才使得故事能发展到一个哪怕是有点强行的HE,而非抓着很明显无法改变的时代局限性小辫子不放。
深以为然!我多想这时候能有人接着能聊一聊《思凡》,当中对于神权、父权的不信任、挑战和否定,对于自我意识和人欲的追求实在先锋极了。传奇和神话的优势就在于可以不用瞻前顾后,哪怕下山后的人间也有很多地狱,王子和公主在一起后并不会永远幸福,观众只需要被“火烧眉毛,只顾眼下”的果敢实在地感染到就好。
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前现代文艺作品,好像大众(或者是我世代往上被西方文艺作品奶大的知识分子们)总是会有些不切实际的二极管苛求,仿佛只要不是十全十美就等于毫无可取之处。有趣的是,似乎甚少有人对于莎士比亚们报以同样的标准,好像大家很有共识地可以无视其中的糟粕,只看到当中的真善美。苏xiao康最近在柴静的节目里指出,这类中西对立批判的源头正是五四运动。要摘掉这类“五四”幽灵的滤镜,除了戴老师说的“大国崛起”带来的文化自觉之外,更需为自觉建立起一套逻辑清晰、理论框架严谨的文艺批评体系。“讲好中国故事”虽然听起来官样文章,但背后所呼吁的对于话语权和叙事权的重塑,恰恰是对1840年后就已经被一次次彻底打散的中华文化的传统再发明。
然而可惜的是,戴老师让人击节的发言就被轻飘飘地放走了,没有任何回应和讨论就接上了丝毫没有关联的红楼与贵族的话题…不论是现场流程还是剪辑使然都很让人难以接受。
想起周轶君最早打动我的还是她关于“焦虑的反面是具体”的金句。也许遵循这一理念的她还是适合聊更世俗且具体的话题,目前整季下来聊得最舒服的,或者说嘉宾们完全在一个频道上聊起来的还得是上海赋。既然是自己的节目,不然还是顺从一下最舒适的自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