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上云端,飞跃出长安三万里这一幅壮锦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第一次看《长安三万里》的时候,并没有完全抓住高适和李白两个人的人物个性对比,所以就没有停顿下来想过这部主要围绕我们的诗仙李白而展开的“个人传记”为什么叫长安三万里。但相对系统和深度但学完李白之后,在电影结尾我才深刻地意识到,从高适和李白两个人出发,我其实看到了整个大唐。
且先说李白和高适两个人的人格精神是非常不同且对比鲜明的,从更宏观的角 度讲我觉得他们二人也代表着这个时代的一体两面。李白天马行空,放荡不羁,高 适为人谨慎老实而纯粹,毕生恪守初心。当一个浪漫主义者与现实主义相碰撞的时 候,就完美展现了唐朝盛世之时无比光鲜华丽的外壳和拨金见朽。但这个时代也是 混沌的,所以李白和高适两个人分分合合,却始终惺惺相惜。
回到历史顺序,高适开场回忆挚友李白就给了这位奇才这么一句评价——“他 身在世间又仿佛身在室外。”这无疑是李一生的写照。另一方面作为观众我们首先还 能抓到李白第一个特征就是一个字——狂。在高适初遇李白的稻田里,李白洒脱不 羁地仰头大笑——狂。但这种“狂”的认识紧接着在后面又得到深化,就是李白初 次求索官职却因为出身被人拒之门外的时候,他又毫无顾忌地笑着,一路笑到黄鹤 楼。这时我们意识到了李白生来狂放的背后,是将愁深深掩饰进笑里。
后来二人在一年后再次相见,在夜晚的扬州桥边,高适与裴公子比武。在这时 从高、李、裴三人的口中提到了李林甫当权,这又为后面大唐的下坡路埋下伏笔。 时间一晃又来到高适再次赴长安的时候,当时正值李白混迹官场人生得意之时,但 在高适眼里,他留下一句话却是——“他这一醉不知何时能醒。”也果然,高适前脚 刚刚离开长安,蓦然回首即是李白的身影,这段对应着李历史上被玄宗赐金放还的 时候。也是这一次碰壁,让剧情随着李的千古名篇——《将进酒》推向高潮。这时 候我完全能想象李白的扪心自问:为什么努力过活,还留下满腔悲哀苦闷?众人随 着李白的诗歌将思绪带到遥远的天际,在酒精的催化下,我们看到连高适这样平生 老实理性的人都捧杯痛饮,好似那一壶酒能慰藉半辈子的苦一样。而旁观者的我竟 然也在彼时与他们共情,都想让这首《将进酒》吟得再慢一点,重复多几遍,让繁 星天幕晚一些垂下,让鲲鹏晚一些落地。然而正像《将进酒》里所云——“君不见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空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岁 月蹉跎不饶人,曾经壮志凌云少年你我,今天空对饮悲白发。于是影片又将二人拉
回了初见彼此的时光,在赶路之际共谈政治抱负,相教相扑舞剑。现实与过往此时 再次构成巨大反差,是上年时和年过半百的彼此,又像是盛世与末世的落差。末尾, 李白留下——“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愁。”与君共勉。
高潮过后,几近沉浮。安史之乱爆发,高适迎来其大器晚成之时,李白却沦落 成与永王为伍的大唐逆贼。我们再一次看到个人命运在乱世中的逆转。这时候李白 的人生可谓是;当繁华不再,有才华的人苟延残喘。然而也或许是因为我们的时代 给青莲居士的伟大光环,影片并没有告诉观众李白一代文豪末年的模样,而是给了 一个天下大赦之后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镜头,并且以另一 种方式祭奠李白的生命。当高适军营如临大敌而高适反手使出瓮中捉鳖一计时,同 行的程公公感叹道:“一向耿直却使出了如此妙计。”这一句让我顿时又将思绪绕回 了李白身上。果不其然,李白教授高适相扑之术的回忆又一帧一帧涌来,是啊,是 李白让高适吐出了心中的一团锦绣,这里可能也想说,李白其实无处不在着。
最后回到高适反复握着的那本诗集:《河岳英灵集》。这部诗集记录了李白、王 维、王昌龄多个诗人的创作,代表着盛唐诗歌之巅峰,对于高适来讲,这里面记述 着曾经的美好万千,辉煌和美酒佳人。而书在,诗在黄鹤楼就在;书在,诗在,李 白就在。一时间大唐诗人们历历在目,大鹏再次展翅飞翔,飞越着他们的才华与理 想,直上云端,飞跃出长安三万里这一幅壮锦。
来自一位高中生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