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自上作

对于港片迷而言,《焚城》算得上一次小小的惊喜。终于摆脱了贩毒、黑社会和卧底老三样,以消防救灾为切入点,结合大量的视觉效果和震撼场景,讲述了一个由官商勾结带来巨大灾难的惨烈故事。许多“拿不上”台面的潜规则让观众回忆起什么,威胁公众生命的问题以及制造者更是让观众感受到乱自上作的深层含义。
灾难分两种,一是天灾,二是人祸。
天灾,大自然所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无法彻底避免,只能最大限度减少损失。而人祸,则是基于人性的贪欲所为,明明可以遏制,偏就因为盘根错节的关系搞到最后无法收场,在生灵涂炭后来一番冠冕堂皇的废话,安省些许日子后再来一波历史循环。
《焚城》讲的,就是后者。
本片开头就干净利落切入主题,讲述了昔日官员为创造更大经济价值而放松了对边境口岸的安全检查。
该法案的施行让不法奸商有机可乘,进而引发了一场损失惨重的爆炸事故,连同主人公妻子在内的数名消防员不幸牺牲。
由于上层的包庇袒护,该法案得以继续执行。谁也不曾料到又一次意外爆炸引发了更为巨大的生态灾害。如果处置不当整个香港将在之后的上百年中沦为废墟。
香港消防队员和昔日铸成大错的隐退官员必须想尽办法挽救局面,避免烈火焚城。
就一部商业电影而言,本片的故事设定与灾难场景设计还是满足了观众的期待。毕竟作为亚洲金融宝钻的香港,如果真要沦为人间炼狱那带来的惨重后果可想而知。
作为一部灾难类型片,本片中消防员面对的火情更是远远超出以往同类型电影,从一幢楼,一座厂,推衍至整个香港。这种更宏大的背景设定和噱头足够让观众提着心劲儿看完本片。
违禁物品的衍生、运输与利益方的关系介绍,则成为一条模糊的线索。隐隐透露出冰山一角的恐怖,更让常人无法触及其分毫。
普通人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怎么来又会流去哪里。只要它们不出问题就好像可以当做没事发生。可背后的操纵者却能够堂而皇之利用立法的漏洞,赚取巨额利益,罔顾民众生命和安全。
在他们眼中,每年数百亿的收入远比几百万人更可爱。
于是,影片中的对抗就拆分为消防员现场救火的明线,与范伟立对抗高层官员,挖出幕后黑手两条暗线。
毋庸置疑,爆炸热闹,救火惊心动魄,明线的故事更吸引眼球。可幕后黑手的张狂以及利益链上所有高层官员那层黑幕,则更值得玩味。
就角色刻画而言,本片中白宇等角色更侧重于工具人的存在。这不是对角色身份的轻视,而是对他们职业纯粹性的赞美和敬佩。
拯救民众、绝不舍弃队友、把生的机会让给别人,自己慷慨赴死的惨烈与悲壮,反衬出无良商人嗜血的冷漠。他们的单纯也在舍生取义中充分发挥。也正因为这样,消防员角色就稍显单调。
这时候,范伟立的角色就更立体了。
曾经的官员,现在的紧急事故处理专家,曾经的立法者,今天的拯救者。两者间的变化正是源于自己爱妻的那场不幸牺牲。
我在想,如果当时他妻子没有作为一名消防员牺牲,没有因为自己为强化经济发展而签署法案带来的爆炸事故,他是否会有改变?
影片开头,发言后的他端着红酒与台下奸商点头示意。事故发生后,该法案继续施行十数年之久没有被撤销。
事故责任方以及背后黑幕甚至被列为机密文件直接封存,不允许被调阅查看。想想看,这期间他是以怎样的身份看待,他是否对已签署法案有过任何反驳?
周星驰版《鹿鼎记》借陈近南之口说过,读过书明事理的人都入朝为官了。这话不假。
官场上个个都是人精,一场爆炸能不能查,敢不敢查,怎么查,都有他们的规矩。能够把这么严重的事故和可预见隐患做到守口如瓶,闭口不谈,把各种问题积压十几年,最终酿成更大灾难,谁的责任?
为了没有责任,就把所有档案封存。
于是,方王惠明饰演的二把手想尽办法包庇丈夫,面对奸商威胁只能妥协就范,签下不追究文件后头也不回甩给范伟立一句“你以前也做过官”。既违背人性又遵循了人性。
当然了,绝不是她一个人。事故发生后所有官员也通过给家人打电话放水都展示出人性的自私,这也使得故事更加真实。
至于冷酷无情,还得是奸商大佬。
预告片中,大佬在自己的豪宅里以稳操胜算之势笑对官员。背后的那些人都被标注了身份。有顶级金牌律师,有立委高层,形形色色的身份每一个都非富即贵,以牛马之姿伺候着年利润数百亿的大佬。
正片中奸商大佬坐着,对面镜像里还是大佬本人。官员,根本没有存在感。说到这,一切都不言自明了。
牺牲消防战士的生命,案件被封存不许提及;明知事故责任人是谁,却不能上门抓捕;炸掉对方楼盘亡羊补牢,还要被勒索7成收购;签署特赦,责任人不再追究。
铯-137再毒,也毒不过他们的心肠。
影片中确实有许多逻辑上不够通顺的地方,但能够拍成还能够放出来,矛头直指渎职与舞弊,这就已经让观众看到了进步。
我们不妨继续想想看:
这样轰动的案件,当事人出狱时竟然没有任何一家媒体去采访,是不是大家已经把这件事遗忘了呢?是真遗忘还是不得不遗忘呢?
本片故事纯属虚构,发生过爆炸的海港城市不要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