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特里克的抉择,不止程序正义(剧透)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和很多人的观感一样,我也为大本的导演处女座感到惊艳。而且尤其是前半部分,私以为比不断反转的后半部分更好看。后半段的反转没有逻辑硬伤,却显得为了达成一个道德困境的两难而用力过猛——无论如何,这么多警官不惜一切去保护一个素昧平生的小女孩,且用这样奇怪的方式,怎么看都显得有些可疑,或者离真实生活稍远。
相比之下,前半段讲故事的引人入胜,真正是圆熟老辣:腔调上充满质感,节奏上不疾不徐,悬念简洁而抓人。帕特里克含混不清的口音(说实话给我还是造成不少困扰,必须看字幕才跟得上),反而给电影增加了生活的质感。
关于帕特里克最后的抉择,我看到很多热评归结为“程序正义”VS“结果正义”的两难选择,而且大都不赞成男主的选择——在国内语境下,倒也可以理解。
至于我自己,如果说他选择把孩子还给母亲,是选择尊重法律和“程序正义”,那么我站他这一边。两难抉择之下,我永远站程序正义一方。
许多人说,真正爱小阿曼达的是警察们,而不是她的母亲;男主为了心中的正义而牺牲了孩子的幸福,是一种自私。我接受不了这种说法。
我们总是对自己的判断过于自信,例如断定跟着老警察,小女孩一定有更幸福的人生。人生很长,变故重重,你如何能够如此断定一个人的一生?她或许可以过几年无忧无虑的童年,然后呢?有考虑这对“父母”过大的年龄差和代沟吗?而结尾她的妈妈去约会,很多观众解读为仍然是个“不靠谱”的烂母亲,我却感觉这何尝不是一种洗心革面,拥抱新的生活(或许是文化差异吧,在传统国人眼中,欢快地期待一个开车老远的浪漫男人,就是一种不成熟,不靠谱)。
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为了结果的幸福,无视一群警察精心策划将孩子从母亲身边夺走这么一个简单的事实,我觉得已经属于黑白不分,是非颠倒。还记得电影开头,杰克警官一脸庄重地在镜头前承诺:“我知道失去女儿的痛苦,我们不会辜负大家”吗?这个时候,他内心非常清楚就是自己一手策划制造了海琳失去女儿的痛苦。无论如何,我接受不了让这样一个男人去做阿曼达的父亲——即使我承认他是一个好人。
照这个逻辑,所有贫民、难民的孩子,都应该被从亲生父母身边领走。让更富裕更有能力的人去抚养。如果有慈善组织专门做这个工作,你觉得这是慈善还是恐怖主义?回看电影开头那些眼神疲惫、沧桑的人们,慵懒、脏兮兮的人们,眼神焦虑、呆滞、放荡的人们。这就是人,普通的人。他们也许给不了孩子最好的童年。所以,你要把孩子从他们手中夺走吗?
抢夺就是抢夺。混淆是非,只能导致更大的人道主义灾难。
是的,有人会说,海琳比他们更糟糕。——如果海琳虐待自己的孩子,那是另一回事。但这不是事实。电影反复地用细节强调,无论海琳做人有多烂,她在乎她的女儿。退一步讲,就算海琳屡教不改,烂泥扶不上墙,哪怕这群人导演一幕拐卖骗局让她幡然醒悟,我都是赞成的——但你们最终要把孩子还回来。
以上是我的立场。但对于电影艺术来说,立场和是非有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美,与生活滋味。
我并不觉得帕特里克只是维护程序正义。更有热评甚至说他只是维护了法律,而法律不是道德,不值得这样去死守法律。好吧,别忘了帕特里克是个私家侦探,专门靠在社区黑白两道混人情、打探消息为生。你说这样的人会一根筋地维护法律,然后一群老警察反而把法律踩在脚下。行吧。
要理解帕特里克的抉择,不能脱离电影语言本身。电影的收尾呼应已经不能更明显了。而电影开场的那一段帕特里克亲口讲述的旁白,对理解他和整部电影都至关重要: “我一直认为,塑造一个人的是那些人们无法选择的事物。出生的城市,邻里街坊,你的家人。这里的人们为这些事情自豪,仿佛这些是自己的成就。灵魂寄生于躯壳。躯壳依附在城市。”
这段旁边非常精彩,精彩在它的态度暧昧——这是一种先于叙事的悬念。从这段话里,帕特里克陈述了一个事实——环境塑造人,但我们无从得知他对这一事实本身,是支持,还是嘲讽、批判。电影镜头也保持了克制与中立,在镜头下,有人惆怅,有人痛苦,有人欢笑——种种人情冷暖,不过如此,这就是普通的人间,不好不坏,既好又坏。
但是如果仔细推敲,尤其““这里的人们为这些事情自豪,仿佛这些是自己的成就” 这句,加上我们看到后面帕特里克自如地游走在社区形形色色的人们中间,其实他自己是对这片社区有感情的。这也是他一直义无反顾地帮助海琳的深层情节。他对这些普通人或者“烂人”充满同情,从不随意judge。这是杰克警官们无法理解的。
雷米警官曾经在这层意思上挑战帕特里克,他说你也许生于斯长于斯,但是我在你出生前就生活在这儿了,比你住在这时间更久。“想想吧,我们俩谁更有资格叫自己当地人?”这的确是有趣的问题,帕特里克也竟然没有反唇相讥,而是认真地回答:“我会想一想。”——一定要说的话,我觉得帕特里克更有资格。这是养育他的家乡,这种原初情结,应该比住的年头久要更深刻。
帕特里克信守的,不是程序正义,而是一种社区的情义。 出生的城市,邻里街坊,你的家人。这些你无法选择,但不代表你可以背叛。因为你身边的一切,街坊,家人,城市,或许不够好,但它们都托举着你的成长。可是人们一旦成功了,总是忽略这些,觉得都是自己的成就。这就是帕特里克内心想表达的。他致力于寻找那些在社区失踪了的孩子,并且在碧找上门来,明知道这是一桩棘手的生意,还是坚持接了下来——他做这些表面上是混口饭吃,其实是在守护着这些社区。他不会背叛他的街坊邻居,他也相信这是一种道义。道义就是人情,而不是法律或者程序。
这种正义,适用于人和他的社区,自然也适用于人和他的父母。你不能把一个人从一个社区架走,理由是“为了你好”。同理,你也不能把一个孩子从她母亲身边抢走。——极端例子除外,例如你出生在一个黑帮社区,生在一个从小虐待你的家庭,那么你应该走,抛弃你的父母,因为他们不配。但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就要信守这份情义。
这个社区没有培养多少成功人士,社区里的孩子也并不是各个都有幸福的童年。但这是他们的家。 帕特里克相信的,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而不是什么程序正义。
——————————————————————————————————
最后,关于那个有趣的结尾,补充两句:
Patrick: Is that Mirabelle? Amanda: Annabelle.
诚然,台词很强。但到底什么意思呢?显然,所有人都以为阿曼达的娃娃叫“ Mirabelle”,包括帕特里克。这肯定是因为一开始她的母亲或姨妈姨夫跟媒体讲错了娃娃的名字,帕特里克等人都跟着错了。但只有阿曼达知道娃娃的真名。
我的理解是,这之后帕特里克的错愕与彷徨,并不代表他后悔或失败,也不代表真正爱阿曼达的是已经死去或被带走的警察们(他们也一样不知道娃娃的真名)。这里电影是站在阿曼达的角度,对帕特里克和警官双方都做了群嘲:
你们为了各自心中的正义与是非激烈争夺,可是这并不关阿曼达的事。
你们都依照自己的理解去守护小女孩。可是阿曼达她有她自己的小天地。
她才真的关心自己的娃娃。而大人们都只在真理的外圈来回争夺。
大人们觉得意义重大,仿佛自己决定着阿曼达的一生(包括帕特里克),可是这多可笑!阿曼达,有她自己未来的人生。未来,你们谁也猜不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