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良犬》
每隔一段日子就想看黑泽明。
黑泽明拍电影,是把经典好莱坞的方法拿过来,根据日本的社会和文化特点加以自己的一些变化,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超越了经典好莱坞的境界。所以如果你喜欢经典好莱坞,喜欢福特或者西部片,你就一定会喜欢黑泽明的电影;如果你要学习借鉴经典好莱坞这座宝库里的好东西,那么黑泽明一定是最好的参照。
《野良犬》就是一部明显借鉴了经典好莱坞的黑泽明电影,比如志村乔与三船一老一少,一慢一快的对立,是西部片里常见的(可参见安东尼曼的《锡星》或者福特的《搜索者》等),线形的叙事顺序,摄影机随着人物的运动摇移推拉等等。更重要的是,这部拍摄在1949年的片子已经展现出黑泽的许多典型风格,在之后的将近20年的时间里,黑泽的所有电影都基本是这个路数,直到1970年的电车狂。
黑泽的片子一般都是悲剧的架构,展现出丑陋的残酷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对现实的反映,如《野良犬》里中村装扮成流浪汉在街头寻找枪贩那一段,大量的disolve交织着,展现出的是破败的颓残的战后日本,非常悲凉。但在这些悲凉之后,永远跟随着黑泽心中对人性的希望,他总是或隐或显的把自己这一层希望表达出来,《野良犬》里,中村的上司总是不断安慰他,让他不要辞职不要气馁,《天国与地狱》里三船扮演的董事没有为了自己的儿子而牺牲司机的儿子,而《罗生门》的结尾处樵夫抱走了婴儿更是如此。我以为与好莱坞略有不同的就在于,黑泽既不是一个单纯的cynical的社会观察家,让人彻底绝望,也不是一个单纯的美国式的万物皆美好的理想主义者,他对于现实的无奈和伤感,促使他写下故事,而每每在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候,他会选择积极的那一面,这既是他作为经历了二战的日本人必然会产生的压抑心理,也是他作为一个白羊座(生日是3月23日)人性格里潜在的乐观因素共同造成的结果。
黑泽明的镜头运动总是跟随着演员的运动的,他的机位一般距离演员保持一定距离,而且总是多机位不同角度同时拍摄,他很喜欢顶部上方的俯拍,空间感很强烈,构图也很巧妙,他总是能够找到最好的角度去捕捉最美的画面,如(4)。比如下面这段戏是刚开场的时候中村发现丢枪了去追小偷,这一段自中村发现枪不见了立即跑下车,(1)他一下车,就切换到顶部的镜头,一下子从拥挤的车内转换为开阔的外景;(2)接着中村在大路上追逐小偷,小偷在前,中村在后,摄影机放在推轨上去拍摄他们奔跑追逐的一段长镜头,绝对是有西方色彩的构思;(3)等到中村跟丢了小偷,在路口四下焦急的张望,摄影机也跟着他不断的摇,给观众以直接的观察感。这一段戏,没有任何对话,简单的几组运动镜头流畅真实的把中村的焦虑的拍了出来,我非常喜欢这一段。
黑泽的决斗对局设计是他的拿手好戏,这是从西部片牛仔决斗学来的,时代剧里武士以刀剑相拼,现代戏了就是拔枪相向了。但黑泽不是拍西部片,他对于爱恨情仇没有太多关注,因为他拍电影与好莱坞的区别就在于,他并非为迎合大众喜好去拍,他只是拍的太好了被大众认可罢了。所以黑泽的对局的紧张不是为了报仇雪恨,而是为了体现黑泽一贯强调的人性。(5)黑泽用远处的钢琴声夹在中村与游佐的决斗里,然后用望远镜头去拍中村面部的变化,体现出他内心的惊恐和挣扎,接着又让两人在花丛中扭打,远处唱着歌走过的小朋友和鲜花蓝天阳光,让游佐彻底放弃了抵抗,撕心裂肺的痛哭。可以说,这是黑泽明的高明之处,他不较好莱坞导演更善于设计对立,不仅仅是好莱坞决斗戏里两个人两把枪的对立,而是紧张与放松,美好与苦难的对立,黑泽明的艺术技巧于此得到了最好的展现。
应该说,黑泽是一位虚心学习好莱坞的艺术型导演,他从类型片里借鉴技巧去拍非类型片,这与好莱坞黄金时期之后以新浪潮和德国新电影运动为首的欧洲导演学习经典好莱坞是不谋而合的。当然,日本电影本身就有模仿好莱坞的传统,而黑泽明则是在把这种单纯的模仿演变为有选择的学习。黑泽明与好莱坞的根本不同就在于他不会为了迎合商业利益迎合大众口味去放弃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对现实的思考,面对票房的失利,他宁愿选择自杀也不愿选择投降,这种坚持却使得他又依靠好莱坞的资金重新恢复了自己的影响力,这对于日本电影不能说不是一种讽刺。同时,黑泽明的创新和改变并没有挑战观众的审美,也不违背大众的逻辑,他总是适度的,有节制的去展现自己的想法,我认为这种度的把握是日本的制片厂传帮带制度的优秀的遗传,黑泽以及黑泽的上一代导演都不是恣意妄为的或者过分夸张的,而到了日本新浪潮这一代人身上以及他们的后辈,80一代、90一代,这种度的把握逐渐消失了,风格固然多元化,但明显容易失去控制,想法多流于虚表。
再说说《野良犬》的反战意义,在二战结束后的10年里,世界各国都有大量的反应战争创伤的战后影片诞生,尤其是三个轴心国,德国人拍了《凶手在我们中间》,我以前推荐过,表现主义的色彩浓厚,叙事直接,没有强调人性,而是更多的强调了仇恨。意大利则是整个新现实主义运动,德西卡和罗西里尼两位巨匠把战后的意大利整个搬上银幕,特别是德西卡,通过小人物的命运来反映现实,但对于战争的反思不足,因为毕竟意大利在轴心国里属于完全的配角,并非主要发动者,意大利人并非如德国或者日本人是从战争的狂热一路走来的,所以他们更在意的是战后的萧条,人物处境的悲凉。对于日本,反思战争的很多,黑泽这部《野良犬》是很明显的,但也只是从战争对人性的压制和摧残,对社会和国家的破坏的角度来讨论,我想这一方面与日本右翼在整个社会中仍然处于主导地位有关,另一方面也是黑泽自身作为经历战争创伤的人,同时自始至终从人性的角度反对战争的人,自然而然选择的方式。而美国这一时期的战后电影,比如惠勒的《黄金时代》,则是讨论社会如何接纳退伍军人的问题,可以说,角度各不相同,但野良犬无疑选择的角度是最巧妙的一个,并不是直截了当的去讲一个痛苦的故事,甚至作为战争最大的受害者游佐,直到片尾才亮相,黑泽是借用游佐不断犯的罪孽,游佐周围人的交代来体现这个未出场的人身上的不幸,这种罪孽又是通过警察的描述,受害人亲属的伤悲来体现,都是间接的迂回的,甚至是采用象征手法的方式,这也是黑泽对他要讲的观点一种高明的艺术处理。
所以说,黑泽明是学习了好莱坞并超越了好莱坞,他没有在学习好莱坞的同时让自己陷入类型片商业的束缚里,而是成功的把自己的艺术技巧与之相结合,形成自己的风格,从而达到电影艺术的巅峰。
黑泽明拍电影,是把经典好莱坞的方法拿过来,根据日本的社会和文化特点加以自己的一些变化,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超越了经典好莱坞的境界。所以如果你喜欢经典好莱坞,喜欢福特或者西部片,你就一定会喜欢黑泽明的电影;如果你要学习借鉴经典好莱坞这座宝库里的好东西,那么黑泽明一定是最好的参照。
《野良犬》就是一部明显借鉴了经典好莱坞的黑泽明电影,比如志村乔与三船一老一少,一慢一快的对立,是西部片里常见的(可参见安东尼曼的《锡星》或者福特的《搜索者》等),线形的叙事顺序,摄影机随着人物的运动摇移推拉等等。更重要的是,这部拍摄在1949年的片子已经展现出黑泽的许多典型风格,在之后的将近20年的时间里,黑泽的所有电影都基本是这个路数,直到1970年的电车狂。
黑泽的片子一般都是悲剧的架构,展现出丑陋的残酷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对现实的反映,如《野良犬》里中村装扮成流浪汉在街头寻找枪贩那一段,大量的disolve交织着,展现出的是破败的颓残的战后日本,非常悲凉。但在这些悲凉之后,永远跟随着黑泽心中对人性的希望,他总是或隐或显的把自己这一层希望表达出来,《野良犬》里,中村的上司总是不断安慰他,让他不要辞职不要气馁,《天国与地狱》里三船扮演的董事没有为了自己的儿子而牺牲司机的儿子,而《罗生门》的结尾处樵夫抱走了婴儿更是如此。我以为与好莱坞略有不同的就在于,黑泽既不是一个单纯的cynical的社会观察家,让人彻底绝望,也不是一个单纯的美国式的万物皆美好的理想主义者,他对于现实的无奈和伤感,促使他写下故事,而每每在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候,他会选择积极的那一面,这既是他作为经历了二战的日本人必然会产生的压抑心理,也是他作为一个白羊座(生日是3月23日)人性格里潜在的乐观因素共同造成的结果。
黑泽明的镜头运动总是跟随着演员的运动的,他的机位一般距离演员保持一定距离,而且总是多机位不同角度同时拍摄,他很喜欢顶部上方的俯拍,空间感很强烈,构图也很巧妙,他总是能够找到最好的角度去捕捉最美的画面,如(4)。比如下面这段戏是刚开场的时候中村发现丢枪了去追小偷,这一段自中村发现枪不见了立即跑下车,(1)他一下车,就切换到顶部的镜头,一下子从拥挤的车内转换为开阔的外景;(2)接着中村在大路上追逐小偷,小偷在前,中村在后,摄影机放在推轨上去拍摄他们奔跑追逐的一段长镜头,绝对是有西方色彩的构思;(3)等到中村跟丢了小偷,在路口四下焦急的张望,摄影机也跟着他不断的摇,给观众以直接的观察感。这一段戏,没有任何对话,简单的几组运动镜头流畅真实的把中村的焦虑的拍了出来,我非常喜欢这一段。
黑泽的决斗对局设计是他的拿手好戏,这是从西部片牛仔决斗学来的,时代剧里武士以刀剑相拼,现代戏了就是拔枪相向了。但黑泽不是拍西部片,他对于爱恨情仇没有太多关注,因为他拍电影与好莱坞的区别就在于,他并非为迎合大众喜好去拍,他只是拍的太好了被大众认可罢了。所以黑泽的对局的紧张不是为了报仇雪恨,而是为了体现黑泽一贯强调的人性。(5)黑泽用远处的钢琴声夹在中村与游佐的决斗里,然后用望远镜头去拍中村面部的变化,体现出他内心的惊恐和挣扎,接着又让两人在花丛中扭打,远处唱着歌走过的小朋友和鲜花蓝天阳光,让游佐彻底放弃了抵抗,撕心裂肺的痛哭。可以说,这是黑泽明的高明之处,他不较好莱坞导演更善于设计对立,不仅仅是好莱坞决斗戏里两个人两把枪的对立,而是紧张与放松,美好与苦难的对立,黑泽明的艺术技巧于此得到了最好的展现。
应该说,黑泽是一位虚心学习好莱坞的艺术型导演,他从类型片里借鉴技巧去拍非类型片,这与好莱坞黄金时期之后以新浪潮和德国新电影运动为首的欧洲导演学习经典好莱坞是不谋而合的。当然,日本电影本身就有模仿好莱坞的传统,而黑泽明则是在把这种单纯的模仿演变为有选择的学习。黑泽明与好莱坞的根本不同就在于他不会为了迎合商业利益迎合大众口味去放弃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对现实的思考,面对票房的失利,他宁愿选择自杀也不愿选择投降,这种坚持却使得他又依靠好莱坞的资金重新恢复了自己的影响力,这对于日本电影不能说不是一种讽刺。同时,黑泽明的创新和改变并没有挑战观众的审美,也不违背大众的逻辑,他总是适度的,有节制的去展现自己的想法,我认为这种度的把握是日本的制片厂传帮带制度的优秀的遗传,黑泽以及黑泽的上一代导演都不是恣意妄为的或者过分夸张的,而到了日本新浪潮这一代人身上以及他们的后辈,80一代、90一代,这种度的把握逐渐消失了,风格固然多元化,但明显容易失去控制,想法多流于虚表。
再说说《野良犬》的反战意义,在二战结束后的10年里,世界各国都有大量的反应战争创伤的战后影片诞生,尤其是三个轴心国,德国人拍了《凶手在我们中间》,我以前推荐过,表现主义的色彩浓厚,叙事直接,没有强调人性,而是更多的强调了仇恨。意大利则是整个新现实主义运动,德西卡和罗西里尼两位巨匠把战后的意大利整个搬上银幕,特别是德西卡,通过小人物的命运来反映现实,但对于战争的反思不足,因为毕竟意大利在轴心国里属于完全的配角,并非主要发动者,意大利人并非如德国或者日本人是从战争的狂热一路走来的,所以他们更在意的是战后的萧条,人物处境的悲凉。对于日本,反思战争的很多,黑泽这部《野良犬》是很明显的,但也只是从战争对人性的压制和摧残,对社会和国家的破坏的角度来讨论,我想这一方面与日本右翼在整个社会中仍然处于主导地位有关,另一方面也是黑泽自身作为经历战争创伤的人,同时自始至终从人性的角度反对战争的人,自然而然选择的方式。而美国这一时期的战后电影,比如惠勒的《黄金时代》,则是讨论社会如何接纳退伍军人的问题,可以说,角度各不相同,但野良犬无疑选择的角度是最巧妙的一个,并不是直截了当的去讲一个痛苦的故事,甚至作为战争最大的受害者游佐,直到片尾才亮相,黑泽是借用游佐不断犯的罪孽,游佐周围人的交代来体现这个未出场的人身上的不幸,这种罪孽又是通过警察的描述,受害人亲属的伤悲来体现,都是间接的迂回的,甚至是采用象征手法的方式,这也是黑泽对他要讲的观点一种高明的艺术处理。
所以说,黑泽明是学习了好莱坞并超越了好莱坞,他没有在学习好莱坞的同时让自己陷入类型片商业的束缚里,而是成功的把自己的艺术技巧与之相结合,形成自己的风格,从而达到电影艺术的巅峰。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