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是如何成为小丑的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先说观感,《Joker: Folie à Deux》比《Joker》更反类型、反超英,有着更为绝望和灰暗的情感内核。它没有满足观众的类型期待,没有再现那个神秘、暴力、虚无、疯狂的图腾般的小丑形象;相反,它要做的是正是将这个超越性的偶像人性化、世俗化,它要回答小丑是如何成为小丑的。而当那个迷雾般的面具被落实为具体的个人经历、社会背景以及生命脉络,我们会发现它给出的答案一点也不“酷”:使小丑成为小丑的并非任何强大、猎奇或值得崇拜的事物,而是任何人都可能坠入的、极为孤独、黑暗、破碎的生命历程。
《Joker: Folie à Deux》诞生的基本语境一方面在于漫改电影、DC宇宙、以及影史诸多小丑形象所带来的人物、题材、风格与受众限制,另一方面则是前作《Joker》艺术商业的双重成功所带来的续作压力。《Joker》原本是被作为一部没有续集的独立电影所制作,影片也的确搭建出了较为完整的叙事结构与人物弧光:童年创伤、扭曲的母子关系、心理疾病、暴戾和压抑的社会环境,推动亚瑟一步一步戴上小丑的面具,并在哥谭的街头暴动中被最终加冕。因此,在主题层面,《Joker: Folie à Deux》要回答的其实是一个已经被解答过的问题,对这部电影的差评也大多来自于它与前作的重复性:它依然将亚瑟的疯狂归因于其心灵创伤,依然采取了相似的剧作逻辑与人物设定,依然在现实和幻想的双线结构中徘徊。它似乎只在前作的基础上推进了一小步,即指出小丑形象及其所象征的暴力、疯狂、甚至某种意义上的自由也不过是一种幻想和症候,而非一种可行的现实出路。
的确,这可以被视为对前作民粹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情绪的一次保守回退,也是对极具煽动性和高度浪漫化的小丑形象的一种现实主义矫正;但另一方面,只有当小丑的幻象最终被指认为一种幻象,只有当关于偶像、狂欢、毁灭的寓言被揭示为一种症候,真正的斗争才得以拉开序幕。如果说,《Joker》所击碎的是亚瑟成为喜剧演员、爱人与被爱、赢得尊重等等关于生、关于生命的尊严与可能性的幻象,那么《Joker: Folie à Deux》所打破的则是关于本能、毁灭与暴力的死之幻象——小丑正是诞生于这生与死的双重幻象所崩塌的废墟之上。仅仅丧失生的热望,或许会导致反社会暴行,但无法造就小丑式的虚无主义犯罪艺术家;只有当死亡冲动也褪去魅惑,当毁灭变得像生一样无味,绝望与希望都露出虚妄的本质,亚瑟才真正踏入了小丑的领域。借用精神分析学的术语,便是象征秩序所允诺的世俗幸福与想象界所承载的欲望满足,都被指认为虚假不实的建构,主体丧失了其全部生命的支点,成为无法在社会的经济关系、私人的情感关系、甚至与死亡的关系中被界定的纯粹存在——“欢迎来到实在界的荒漠”。
因此,《Joker: Folie à Deux》并非对《Joker》的单纯延伸,而是硬币的另一面,它是对小丑何以成为小丑这一问题的最终完成与不可或缺的补充。“Folie à Deux”的片名,所指不仅是亚瑟的双重人格、或小丑和哈莉·奎茵的二重奏,更暗示着这两层互为镜像的、最根本的生命幻象。
在电影形式上,《Joker: Folie à Deux》的视点几乎全部局限在室内场景:精神病院、演播室、法庭……这些封闭、压抑的室内空间同时是亚瑟孤独、闭锁的心灵空间的象征,而唯一的逃离途径就是幻想——这些幻想在影片中以歌舞段落的形式呈现。歌舞片作为一种好莱坞电影类型,兴盛于三十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彼时电影尚未被接受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只是诸多大众文化消费中的一种,在影院的黑暗中度过两小时无忧无虑的时光,成为一种便捷、廉价、逃避现实的精神鸦片。伍迪·艾伦的《开罗紫玫瑰》,就戏谑而柔情地调侃了电影媒介这种麻醉心灵、亦真亦幻、如同催眠术一般的神奇魔力。
《Joker: Folie à Deux》以歌舞片的类型元素,在压抑、封闭的物理空间之内开辟了一重得以喘息的心灵空间与幻想空间,这一空间中的亚瑟往往着小丑妆扮,上演着一出出关于爱情的轻喜剧。影片的反类型之处也在此,前作《Joker》中最具魅力的华彩段落其实都属于小丑而非亚瑟,杀人、独舞、最后的喜剧演出,都基于类型框架内对小丑形象的再创造;而在《Joker: Folie à Deux》中,作小丑妆扮的亚瑟所出场的段落不仅无法带来情绪释放与美学满足,相反,他往往被置于哀伤和灰暗的境地,在歌舞场景里是追逐爱情的孤独心灵,在现实空间中则是被奚落、殴打、审判、最终被定罪的精神病人。而Lady Gaga所扮演的哈莉·奎茵注定不能像《自杀小队》中的罗比那样惊艳和富有魅力,《Joker: Folie à Deux》中的哈莉·奎茵庸俗、浅薄、自私,她和亚瑟的那些爱情段落其实并不具备动人的感染力:火中奔逃、月下起舞……都无法带来强烈的美学与情感冲击,而更贴近一个孤独心灵粗劣、简陋甚至有些俗套的单薄幻想。
这或许并非创作者的本意,或许主创们的确试图刻画一场热烈的爱情,只是碍于能力有限才阴差阳错地造就了影片现在的灰暗色调,但无论如何,整部电影所传递出的的确是这样压抑、破碎、荒诞、以及在极具渲染的歌舞段落中也挥之不去的死亡气息。
《Joker: Folie à Deux》所刻画的亚瑟之死、人之死,是小丑诞生的必然前提。这一缓慢、压抑的死的历程并不迷人、酷炫,相反,它带给人无限的恐惧与心碎。对这一黑暗内核准确而赤裸的艺术化呈现,应当比任何暴力、死亡、犯罪都更为恐怖与疯狂。我并不认为这部电影成功做到了这点,它在艺术层面和视听语言上的雕琢可能只刚刚踏过商业电影的及格线,但是作为一部在前作阴影下的漫改电影、所聚焦的又是小丑这样一个DC世界中最神秘也最具魅力的角色,这样反高潮、反类型、反期待,又不乏现实力度与情感深度的改编无疑是大胆和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