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为了华仔而看。降低期待观影,至少让人心平气和,避免狂躁

国庆档几部电影开分后选了选,好嘞,发现评价都很差没啥可选的。
所以还是因为华仔选择了《危机航线》,毕竟……喜欢的演员的戏看一部少一部。 观影之前看了下题材和海报,努力的降低了心理预期。所以看完之后,就只简单写写吧。 反正比看的华仔的上一部《潜行》要好看,为什么对比潜行,因为我也不知道能对比什么。
《危机航线》槽点依然是非常多的,能看的部分主要是中间段努力拉起来的紧张氛围。这部电影算是至少把一个故事给商业化的完成了,这已经是降低要求后对一部电影之所以为电影的评价了。
电影开头的几分钟看的非常不适,导演、摄影、剪辑团队没什么艺术/美学设计,乱切乱给镜头,一个场景拍了n种角度以后,后期爆炒一顿,乱用特写。而且手持镜头晃动拍摄+平均不到半秒钟就切一次镜头,剧情还没上飞机,观感上已经颠簸得晕机不适了。一场戏是需要表达推进到某种情绪才配合特写的,不是一堆镜头拍下来随便切的大佬!前面几分钟的文戏很普通无趣,所以就后期一堆狂剪来塑造紧张氛围?问题是剧情刚开始啊本来就是文戏,瞎造什么氛围。本来镜头就没什么美学设计感,还不如老老实实稳定运镜。
而且如果是想用狂切镜头来模拟男主狂躁症的心境,还能勉强接受,问题是画面在其他人物上时,一样是在乱切一通。
然后就是整体看下来,电影给人的“离谱”感太重。虽然它是商业片,可以不用太遵循现实逻辑,所以出现高空飞机开门破洞把人吸走,还能像超人一样拉着绳在极强气流下坚持那么久(这得多强的臂力),也是能在商业片中出现的。
但是为什么一起观影的观众,看着后面的情节,从飞机失控人飞出去抓绳子到最后迫降,都边看边笑?最主要的原因并不是商业片“想象力脱离现实”的问题,而是这种想象力没有在前期的电影风格上找到落点,没有确立。
其实灾难片、冒险片、飞机失事紧急迫降一类的东西国外电影里很多的,但看过的好多部里在类似场景中,并没有出现让人发笑的观感,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那些电影本身的风格设定,在前期就让观众能意识到它是一部比较脱离现实的题材。
比如说《蝙蝠侠》系列里有一部,里面也出现了男主和反派飞机上肉搏的戏,但它是蝙蝠侠系列,让人觉得很合理;模糊记得看过的一部国外空难片,里面也是解救被劫持的飞机,但它的重心不在于动作戏,而在于悬疑、破题推理、心理博弈;还有像《空中监狱》,它不是普通乘客,而是罪犯互搏,本身就是一种非典型乘机氛围,尼古拉斯凯奇一身腱子肉加上本身的人设身份也是囚犯,整个电影风格的犯罪气质让飞机上发生的惊险合理化。
而《危机航线》重点是放在动作戏上的,却在塑造男主人设背景的时候,只简单采用了很快的画面交代他是个有狂躁症的安保。而在看里面的动作戏,加上男主小心翼翼的给老婆发信息,甚至在一开始明明没有女儿在场,只是碰到一个空乘时,两人都不敢相认,只用眼神示意(这场戏的逻辑真是稀碎),我一直以为男主至少拿的是个警方卧底身份人设,甚至可能有特种兵的经历,或者是一个入过监狱的罪犯身份吧——看完全程,没有,OMG。没有合理的人物背景交代,就一人秒杀全场罪犯。
而这架飞机机型又不是大部分普通观众接触过的,前面的剧情是日常流,短短几场戏到机场,突然来了一个飞机宽广上层贵宾室,小孩跑来跑去的那种。作为普通观众对此类飞机内部的代入感,本身就会减弱。
到了后面,一个歹徒劫机事件为主体的电影,又花了不短的篇幅,去在并不遵循现实逻辑的情况下,非要详细刻画迫降,又一次让都有坐飞机体验的观众感到非常违和。
因为大多数人还是感受过空中颠簸、飞机降落时身体后仰的冲击力的,以及观众对需要多少时间还有日常训练去培养一个机长,都是有常识的。所以在看见一个说自己“受过培训”的总裁,操纵飞机进行“正儿八经的强行详细解释如何迫降”的奇迹,还有男主在飞机降落那么大的颠簸中安然在轮子上面解说,还有半吊子总裁完成了从几千米高空精准落轮到街上小小的车板上,这种离谱违和的感觉已经让人完全脱离了“紧张感”,而是觉得有些喜剧了。
还有其他很多单场戏的问题,比如小孩玩对讲玩具,爸爸过来直接薅掉对讲机,然后把小孩拉走……咋的,这对讲机不是这爸爸花钱买的?这没有正常的人物行为逻辑。然后男主当即捡起来也不是按照正常人物行为逻辑归还,而是直接扔垃圾桶了,那捡它干嘛,爱护卫生?这场戏设计强行为了后续剧情男主拿到对讲机服务,却不考虑人物行为合理性,配角也得合理啊。
以及很尬的情感戏,女主带女儿逛香水区,突然女儿开始了长段抒情独白,男主旁听,然后全程导购员不打断、无反应,像个游戏世界npc。这是电影啊,每个人物哪怕是配角在旁边也得有合理性啊。这场戏女儿抒情的场景应该合理化地挪到一个没有导购员,只有男主一家三口的地方说,才不至于让人观感上那么奇怪,为了抒情而抒情。
总之,整部电影最好看的是中间男主和罪犯紧张搏斗的桥段,至少满足了观感上的刺激感。但是头和尾都是碎了的。
只能说降低期待后观影,至少从影院出来是心平气和的,最后的情节就笑着看乐一乐,也算是个纯为了看演员而观影的好办法。
对电影ju很无奈的是,明明都知道这是虚构故事了,上映还非得按要求在片尾出字幕说明罪犯怎么判刑。
华仔该为塑造角色改一改发型了,这几年看的华仔的电影清一色的一个发型,这种鸭舌帽也不止一次戴了。演员要根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妆造包括发型造型上的改变,做出区别,别现实中剪什么发型就一部部电影用什么发型演戏,不同的人物喜好是不同的,演员要不断求新求变,六十多岁正是努力奋斗的年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