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用当个“好人”,因为大他者不存在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电影对流量时代的嘲讽和解构,精确又得体。 它是幽默的,同时又很合时宜,它的幽默不会引你爆笑,但会让你察觉到荒诞的瞬间后,会心一笑。 这种幽默是令人舒服的,片子的氛围很家常化,但场景又与快节奏的短视频现象相融合,正是这个反差造就了别样的喜感。

我挺喜欢张北京的,也喜欢那个叫大山的小孩,因为他们总爱闹别扭。 张北京和大山,性情很相近。他们为人坦率,不愿违心,所以才爱闹别扭。 片子里,张北京被黑后,很不甘心,他想要扭转局面,甚至不惜抹下脸来,假意卖惨。 成年人被完全社会化之后,会十分渴望得到社会的承认。用拉康派的精神分析语汇来说,就是取悦大他者。 什么是大他者? 大他者可以粗浅的理解为社会的规则和道德,也可以理解为某种集体潜意识,时代的潮流,无形的手…… 这套规则和道德,就好像是“活”得一样,跟个“人”似的。 “他”会让你觉得,有一双道德的眼,时代的眼,在盯着你,所以你会不自觉地在“他”面前扮演一个“好人”。

就像张北京,他一开始之所以能火,是因为他骂人出洋相的视频火了。 即便有些网民说他是个敢于维权的斗士,但大多数人也只把他当成一个景观,一个可供消遣的乐子。 但张北京当真了。 他真以为自己是个“好人”,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只是不服儿子的后爹混得比自己好,在忌妒心作祟,气急败坏后,出尽了洋相…… 只是当时误打误撞的爆火,以及好评,让他冲昏了头脑。 当张北京和小琴决定通过卖惨来扭转风评时,他们试图逼迫大山一个孩子放下自尊,去学习成年人那套曲意迎合、虚情假意的伎俩,他们逼迫一个孩子完成社会化,学会向大他者献媚。 然而,孩子这时候不干了,开始闹起别扭。 说到这里不得不多句嘴,饰演大山的小演员,演得可真好啊。当他被小琴扇耳光后,就这么瞪着眼,也不眨眼,就干瞪着,然后又止不住地流泪……那股倔强的小劲儿,实在令人揪心。 正因为大山直言“我不想受委屈,也不想我妈受委屈”,张北京内心的倔强也被唤醒了。 再加上后来听见儿子在婚礼上不畏网络流言,替自己说话,他才放下虚荣,真心实意地帮小琴卖货。

张北京是个好人吗?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当张北京不再去扮演一个“好人”的时候,他反而比往常更接近于是个好人。 所谓的社会性死亡,不是真死。当你觉得自己社死了,是因为你觉得有“人”在凝视你,有大他者在凝视你,这种凝视使你屈辱。 然而,大他者并不存在,大他者只是人为编造的幻梦。我们每个人都参与了这场幻梦,并将自己的一部分想象投射其中。
有些想象偶尔会占据舆论和集体潜意识的上风,它们规定了善恶和对错的标准,变成了所谓的“时代潮流”,只不过,这潮流迟早会变,会再次翻转的……
所以,人们不该一味的取悦大他者提出的道德准则。 不要误会,我并不是说人们不再需要道德准则,不再需要自我约束。 恰恰相反,我的意思是人们需要忠于本心,当你看见一个人跌倒,你去扶她,是因为你这么做心里是真痛快,真满足,而不是顺应别人的期待,期待别人夸赞你是个“好人”。 道德和规则不是用来服从的,取悦的,它是从你心里自然生长出来的,所以你才会相信,并问心无愧地践行它。 《爆款好人》的主旨是讲张北京如何寻求自我认同。但真正的自我认同,只有自己能给,别人给不了。 最后,祝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内核稳定,自洽圆满。
……………手动分割线……………
10.3更新 突然想起电影中那个有趣的雕塑来,再多聊两句。 那个叫浪笑……哦不,笑浪网络的公司门口有件雕塑。 这件雕塑出自于当代艺术家岳敏君之手,这是他最负盛名的“大笑者”系列。这个系列最初只有绘画,后来也做了雕塑。 以下是大笑者系列的部分作品:






岳敏君的大笑者,与其说是在大笑,不如说是在傻笑,那是一种十分空洞的笑。 这些作品表现了当代人的精神空虚,信仰缺失,以及虚无主义——人们整日沉迷于低俗享乐,集体狂欢,渐渐变成只会傻笑的愚民…… 《爆款好人》引入这件雕塑作品,与电影的主题相当契合。 仔细看,那张傻笑的脸,像不像正在刷短视频的网民脸上的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