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不适的喜剧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整部影片看完带给我一种极其的不耐烦感 其实剖析剧本的内核和立意这都是一部很有深意 能够反映现在很多甚至于大部分国内家庭教育的现状的影片 如果利用这个内核拍摄一部文艺片或者不那么具有喜剧元素的电影它或许值得更高的评价
从一开始 马继业的人生被编排 到他长大打破这个看似“楚门的世界”一样的戏剧生活 影片带给我的基调就是一种不舒适的喜剧感 “抓娃娃”这个题材映证的是老人经常说的:要从娃娃抓起 这是一种很典型的中国教育体系的传统思想 认为只要从小培养 从小灌输特定的思想 孩子一定能成为父母想成为的那样 或许这就是中国教育被诟病被年轻人抵触的一个方面
影片最后马继业说:你们操控了我的人生 随后他父亲反驳:你也操控了我们的 这句话我觉得可以作为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来表述现在很多孩子都在经历的现状 父母自认为的羞愧式教育让很多孩子从小对父母的感情十分复杂 一方面觉得感恩戴德一方面又觉得自己过的并不开心 很多时候对于自己的父母都是逃避式的沟通和处理 但细细回想究竟是为什么父母要把孩子带来这个世界?抛开人类的本能 生孩子是一种选择 而把一个生命带来这个世上就更是一种超脱于生理上的责任 为什么要生?生下来为了什么?究竟是谁在操控谁的生活?
所以可以说 电影里反映的事实是深刻的有思想的 而作为一个学习影视的零零后这种电影的表达方式并不让人舒服 尤其是我们这些受过电影中教育思想的孩子 这种感觉就像有人把你的囧事编成戏剧 邀请你在台下观看一样 实不相瞒我并没有在电影院看这部电影 第三方平台观看的时候也是全程二倍速 因为确实这个戏剧的内核深入到了我的心里
但其实还有一点 是因为这部电影的制作并不精良 可能与成本有关 总而言之 无论是剧本的创作还是拍摄的手法 都各有让我不舒服的地方
从技术上观看这部电影 最不舒服的地方尤其是 这部电影的灯光 大部分情况下其实都没有什么可以诟病的地方 但尤其是室内也就是家里面的布光 片中有沈腾饰演父亲的角色逆光(背对大门)的一个镜头 模拟太阳的灯光就直直的打在画面中 我觉得这种方式未免太过于粗糙和低级 或许导演别有用意但我品味不出来这种布光方式究竟是做何感想 相似的地方有很多 看一遍电影就能找到 这种粗鄙的“太阳光”
电影里大儿子的角色也恰恰符合现实生活中的另一种典型 从小不被寄予厚望 没有肯定 没有提供任何情绪价值 除了饿不死之外他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任何一点能让他高兴或者有家庭归属感的情绪 和马继业比起来就是完全相反的两个典型
总而言之 《抓娃娃》电影是一部有笑点的喜剧片 也是有深度的喜剧片 但是导演在这个 喜剧的基础上并没有让我们感受到太顺畅的喜剧表达 反而是矛盾点满满都表现 喜剧不够喜剧 悲剧又不够悲剧 林林总总的让观众不自觉的逃离与观影之外 有种拳头砸在棉花上的感觉
但我对于这部影片的评价如此之低是因为 我希望类似的题材可以被更深成层次的表达 不是以喜剧片的形式 而是以更加严肃的方式和类型向现在的父母和社会呈现这样的一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