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最被忽略和误解的是智慧和信仰!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志愿军:存亡之战》北京首映看完了,累瘫了,哭崩了。缓了一天终于缓过来了,爬上来写影评。】
【大量剧透,请谨慎阅读!】
【大量剧透,请谨慎阅读!】
【大量剧透,请谨慎阅读!】
————————————————————
如果说《志愿军:雄兵出击》讲清楚了为什么要战,那么《志愿军:存亡之战》讲清楚了凭什么能赢!
很长时间以来,非军迷的普通观众对抗美援朝这段历史一向有诸多的误解和偏见,我自己所听到过的言论就包括:劳民伤财、人海战术、拿命填……等等等等。
但是了解过真实的历史就会知道,这些都是不对的。所以很欣喜《志愿军》这部电影出现,告诉我们这场“立国之战”的必要性和它影响久远、甚至至今的意义,告诉我们志愿军打的一直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逆风局,甚至字面上能看到的战力悬殊到匪夷所思的程度。不夸张的说,抗美援朝就是当时条件下联军的地表最强装备VS志愿军的地表最强战术的巅峰对决。而我们最可爱的人能够最终胜利,靠的不仅仅是无畏的勇气,更多更重要的是实战中磨炼出的高超的战略战术素养、单兵作战能力,甚至还有根据战争态势临场发挥发明创造的战术机动能力。《志愿军:存亡之战》主要演绎的就是志愿军以“0坦0炮0制空”对抗“步坦炮协同”而打出的人类轻步兵的巅峰奇迹:铁原阻击战。
在电影中给我们介绍了的灵活战术包括蔡长元的“钉子战术”、李想的“稻草人战术”、以退为进、声东击西、火烧连营、水淹七军,没有在电影中出现的还有比如三朵金花战术,这些都是在朝鲜战场上根据战斗态势和美军特性现场“发明”的技战术。而我军最传统常规的“三三制”也在影片中处处体现。但是在朝鲜战场三三制衍生出了更残酷的变种:一队上去,打光了才上后一队,巴祖卡打坦克时孙醒拉住杨三弟的那一下就是最直观的体现。
李想和他的一营从来没有把“和阵地共存亡”宣之于口,但是从闻花儿时他环视战士们的眼神里、从意识到阵地只剩自己一人时果断开始联线做炸药的动作中,我们都看到了。
那个馋一颗酸枣的十几岁小战士,从没有喊过口号“我要向班长学习”,他只是那么轻飘飘地说了一句“莫事了,已经克服了”,然后就前赴后继地去了。 那么聪明智慧的志愿军战士,一个一个前赴后继地以最无畏的姿态,以血肉之躯对抗钢铁洪流,他们不是傻不是蠢,我相信电影中从没出现的两个字,是他们爆发出巨大能量和勇气的更深层内在动因——信仰。
就好像李想和他的一营从没说过“和阵地共存亡”,就像小战士从没说过“我会和班长一样”,电影中从头至尾没有提过“信仰”二字,但是我在每个志愿军身上、在每个角落都看到了。
李想挥着旗子一路向北最后“到达北京”的时候,那布灵布灵的大眼睛是“信仰在闪闪发光”的具象;那朵包裹着糖纸随水流飘去的小花,是李想希望父亲妹妹能有好日子的朴素愿望,也是一营所有战士、甚至志愿军所有战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推衍开来的希望全中国人民都能有好日子的大同愿望,这何尝不是信仰呢。
当李想在步话机上说“我们已经回不去了,你们继续前进”的时候,我一秒联想到81192(编剧在一场映后中承认了这确实是致敬)。所以,大抵英雄都是一样的,一代接一代地传承至今。
我们“最可爱的人”志愿军,一代人打了三代人的仗,换来了我们70年生产、发展、奋斗的安定,而我们这一代人有我们的命题,我们也一定会扛起我们的责任、完成我们的任务,“继续前进”。我想这就是这部电影给我们最大的意义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