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把真实展现,就足够动人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因为父亲酗酒家境贫穷,对生活失去希望将自己换3w块彩礼的谷雨”
“觉得自己脑瓜子不好使,不愿意读书主动去嫁人的柳细莺”
“父亲挣钱但家暴,收入不稳定导致失学的蔡桂枝”
“唯一的女儿却被当男孩养,养到性别失调的宁华”
“家暴的父亲和挥斧头反抗的母亲,变成杀人犯女儿的辛欣”
“缺少陪伴和关爱的留守儿童柳细燕”
“因为先天疾病被父母抛弃的孤儿罗一一”
..........
而与之对应的,是无论多贫穷都会被全家关爱,托举去读书的“谷苗”,是姐姐妹妹出去打工,结婚换彩礼给他们读书,娶媳妇的哥哥弟弟。这是践行了几千年的默认的规则。
张老师将这些女孩从大山里挖出来,读书,去大城市,无疑是从中间硬生生切断了这长达千年的吸血链条。就像剧里说的,女孩都出去读书了,搞事业了,村里的光棍就结不了婚,恩格斯说,婚姻的本质是保障每一个男人有自己的奴隶,这些女孩的觉醒和强大,让他们失去了自己的潜在奴隶。开头那个年纪轻轻生了3娃的女孩,一直喊着“不是我克死的”的疯女人,和进入女高走入大学的女孩们形成鲜明对照。
剧里还有很多地方的处理都非常真实
对宁华正确的性别教育引导,没有什么标准是女孩样,女孩可以是任何样。
建个女校连派出所一个看门大爷都能来bb一句歧视男孩,却对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对女性的职业歧视,性别歧视视而不见;就像网友说的,当一个行业充满女性的时候,他们会喊着不公,要求降分录取增加阳刚量,当一个行业充满男性的时候,又变成女性不适合那个行业,双标玩得无比丝滑。
某个老总要避而不见张老师的时候,安排一个谄媚的男前台拒绝,而不是刻板印象的女前台;这点也是很大的突破,在其他的影视剧中几乎从没见过男前台这样的角色,好像某些职业就跟性别锁死了似的,在医院见到女的就喊护士,见到男的就喊医生。
陈主任“嫁”进了一个母系社会的傣族,于是他作为的一个男性,也体验到了常见的女性待遇,要带娃,要平衡家庭与事业,要为了家庭放弃事业,这些在女性身上见怪不怪的情节,都出现在了陈主任身上,“女性不是一种性别,而是一种处境”。
陈主任的妻子带着族里长辈来要人,她们大声喊着,在傣族,妇女不仅能顶半边天,还能顶整片天,这句对我触动非常大,什么时候我们可以顶起整片天了,便也可以获得真正的自由了。
还有张老师从媒婆手里救下谷雨,招老师时灵活的标准,喊教育局长来坐镇,滑肉“鸿门宴”等等,都刻画了一个不一样的张老师,以前看采访只觉得张老师苍老又疲惫,颤颤巍巍好像随时要倒下去;但这部剧塑造了一个非常鲜活,甚至有点狡猾的形象,确实,一个能把免费女高办起来的人,除了信仰和坚持,圆滑和撒泼也是必要的,电视剧把这一点表现出来不是一味地神话,真的很好,很鲜活。
张桂梅老师被华坪的乡亲所救,又为了改变这座大山的恶性循环建了女校,一直在她身边帮助她的女记者,在人民大会堂给她做专题的女记者,帮助她建起女校的教育局长和县长,默默捐款的豆花女老板,在关键时刻给予帮助的书记,无需抢夺女性的功劳,改变张老师的信仰,只要把真实展现,就足够动人。
另外,这部剧从头到尾关于先生的争吵从未断过,小时候在电视上看到杨绛先生几个字,隐约知道先生是用来称赞有学识的女性,却没有反思过为什么一个普通男性可以称为先生,而杨绛这样的优秀女性才可以称为先生。先生在建国以前是不分性别只看学识的尊称,但那个时候,并不是任何一个男性都可以称为先生,这个词类似于大师,但从1980年代开始,我国已经明确了男性称作先生,女性称作女士,这个时候再用先生来赞扬伟大女性就是认知失调了,先生在现代已经从尊称变成为了性别称谓,无论先生这个词在过去有多么伟大的含义,在现代都只是一个性别称谓。如果不知道这些随大流用先生是缺少反思能力,若知道了这些来龙去脉还刻意用先生模糊性别,那就是赤裸裸地、故意地夺取功劳,无耻之极。
不过看着满屏的反击,我也很开心,这就是张老师坚持的教育的意义吧,不接受教育,就不能识破这些诡辩,更不能参与辩论。语言是一种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