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桌子话,直到桌子走了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尽管国产剧那充满塑料感的程式化依然出现在《出走的决心》中,但仍不难看出作为编剧和导演的尹丽川已经尽可能呈现了:女性,作为一种处境,悲凉地存在了很长时间。
片子是我到目前为止心中的年度前三。尽管拍得还是克制了很多,但仍可圈可点。
孙大勇用现实去捶打案板上的鱼,捅碎妻子理想的花瓶,塑料花撒落一地——李红甚至从未希求鲜花出现在瓶中,因为塑料花才结实耐用,经得起柴米油盐一地鸡毛生活的洗刷。李红想:忍一忍,一辈子就过去了。
女儿女婿带着两个孩子走后,李红暂得喘息,可刚回到家就被孙大勇使唤烧水沏茶,接着在孙大勇的一声声蛮横的质问下,李红无力自证,用刀逼向丈夫,最终却刺向自己。这剧情和《坠落的审判》里出奇地相似,原来欧陆的中年文科夫妇和老中的老年工薪夫妻争吵的模样几乎同步:男人都用行动平静地逼疯女人,女人歇斯底里,最后只能无奈自毁。
看到一半,我还在想:李红虽然不幸,但却有个可以理解她的女儿,还支持她追求自己的理想,幸好生的不是男孩,不然又是一个孙大勇的复刻。而事情就是这么幽默,李红数次没有“走出去”的原因却都是因为女儿。最后一次,女儿甚至站到了孙大勇的一边,阻止李红离开。这么看来,无论性别几何,只要有了这样的思维,那最后就是走向了“施暴者”的一边。
这样的施暴不是无理智的,而常常有着极强的逻辑。张本煜饰演的徐晓阳虽不是一个主要的角色,但却值得拎出来一说。他有着目前很大一部分受到女性欢迎的“好丈夫”的形象。这形象是带着极强迷惑性的,他可以和泰山岳母以及妻子儿子处好关系,但简短几句台词,仍然暴露了他作为父权制下平躺着的受惠者的身份认知。他认为照顾好子女就是女性的本分,而所有的对妻子的关心都来源于此,这和他的泰山孙大勇对待李红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区别。
更令人感到难过的是:作为李红之女的孙晓雪,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体面的工作,却仍然受到了蒙蔽,以至于她最后和父亲、丈夫一起,成为了禁锢母亲的牢笼。孙晓雪和徐晓阳是一种现象,它告诉女性永远不要把自己放在弱势的一方,因为一旦如此,就会发觉自己收到的应有的尊重都是恩惠,而自己甘愿做他人的附属品,乐此不疲。
恋爱是容易的游戏,而婚姻却是严峻的考验。婚前的男人总是善于伪装,而社会对待男性也过于宽容了,男人把自己打扮干净得体、出手阔绰些,再将暴戾的秉性隐藏起来,就成了“值得托付一生的好人”了。
糟心的婚姻跨越了三代。李红的母亲、李红以及李红的女儿都“不停跳进这个圈”,一代又一代看似在不断挣脱着觉醒,有着改变,但在三代丈夫的压制下,实际却什么都没变。
李红决定要改变自己塑料的一生,她花了五十年的时间,从去相信、去隐忍到最后决定去做自己。面对“全家唯一保姆”的身份,李红数次渴望离开,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
年少时被父亲按住,无法参加高考;中年被丈夫按住,没有自己的事业,只能委身做全职太太;老年又被女儿的家庭按住,女儿一次次承诺可以让李红自决未来,但承诺终究被挡在自己的事业面前,未能兑现。
孙大勇可以钓鱼,可以参加兵乓球比赛,可以含饴弄孙。让他感到头疼的事仅仅是妻子没有拿一碟醋、外孙的纸尿裤应该换成尿布,鱼适合熬汤而非红烧......若妻子逆着自己的想法来,哪怕是表达一句意见,他便如猛兽一般即刻暴怒,脱口而出一句:不明事理!不是所有东亚典男都会说这句口头禅,但这四个字就像一个代表,代表着永远压制,永远高高在上,永远可以作为胜利者来批判来规训。
而李红却总处在“觉得恨却离不开”的境地,最后决绝离开时,她甚至是怀着必死的决心。她甚至不知道该向哪走,只知道这是“必须离开的时刻”了。
娜拉出走了,留下一句“我想成为和你一样的人”。
李红出走了,留下一句“我和你们是一样的人”。
李红终于走在路上了,但问题远没有结束。电影只能拎出少部分的尖锐的问题,放大加工后交给观众评判。而生活却常常复杂得令人窒息,窒息到当事人还未曾评判,就已恍惚过去一辈子。
看之前我就预料到《出走的决心》配乐应该会比较精彩,毕竟尹丽川那一首《真相》被张玮玮唱得大名鼎鼎。去年我做片子也用了这首曲子。而在电影中幽默的是,女儿在父母的争吵中挂上耳机,《真相》的前奏恰到好处地响起,我第一次感到手风琴是这么充满戏剧张力的乐器。它把家庭冲突的无奈与心酸、男人的理所应当、女人的隐忍退让都展现得如此具象。这也算是一大惊喜吧。
但末尾的配乐并不合适,李红独自一人在路上,不是因为“心野了”,尽管我也算是后鲨的粉丝,但我并不认可把《心要野》置于此处。我想,如果换成《恋曲1980》会更好。不因为闹腾而显得肤浅,而且保留了应有的态度。
毕竟“你不属于我,我也不拥有你”;毕竟“春风秋雨多少海誓山盟随风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