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9分达人们

很好的一部纪录片,也算不错吧,给个7/8分的都可以,偏要给个9.2,是多么想表现自己的认知不同和人间清醒。结果还是一如既往的暴露自己那点扭捏作态、虚情假意、无病呻吟。 给9分以上的人,除了“表现朴实善良无私奉献人性光芒国际人道……”,不知他们还能说出什高见?这类题材本身没有问题,问题是为什么国产片通过拯救1800个英国人来表现的电影就给出罕见高分?而你认为这种表现方式就是应该得分更高? 在当下这个大环境,不知给这个纪录片的高分是想代表点什么意思吧?也可以理解。但总是让人感觉到一种酸臭,就是在认识自己和外部世界时,总有一种扭曲的画面,一面是狂妄自负夜郎自大的样子,一面是低人一等卑躬屈膝的奴才丑态。无时不展现自负与自卑的较量。这种很多人从满清后期遗留下来的症状至今没有消除。我敢肯定如果类似题材的同时期的纪录片,同样的导演制作方,这些人一定不会给9分。 这两种状态自然让人想到两种人,义和团红卫兵小粉红代表的的民粹,和所谓的自由公知恨国党(现在还要贴上LGBT+为荣)。这两类人本质上都是一路人。右派被红卫兵义和团打的满地找牙极尽羞辱的时候也不敢放一个P,民粹粉红被主子抛弃的时候也一样会变成汉奸卖国贼。光谱上向右成魔的希特勒和向左疯狂的思大林,对普通人都是祸害没有区别。 为什么我会从这个角度反感这部电影的高分,可能是因为最近看到一些资料,并在脑子里刻画出普通中国人几千年的日常生活场景。即使最近几百年,普通人就算平凡平安简单的活着,都是一件奢望,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即使每没遭受过天灾人祸,在现在的人看来也是一种人间炼狱般的生活,所以过去人平均寿命40来岁,确实是一种生活的解脱。有时想到那副场景,无法想象我们的祖辈已经走过来几千年,悲愤和悲痛无法描述心情。不知什么时候能有讲述我们自己的日常生活的纪录片。 就这个纪录片的背景,有多少人多少作品关注过描写过那时候淞沪会战南京长沙武汉等等一系列战争环境下,那些普通农民、市民、屁民、草民的生活场景和状态?那些打仗的军人和普通百姓的生活除了支援前线好像没有交集?普通人除了逃往重庆、除了地道战地雷战好像生存都和战争没有关系,好像那时候也没有多少农民没有多少市民?他们都在参军打仗?要么在敌后打游击?还有那时候被俘的中国军人可不止1800,有数几十万上百万,这些被俘中国人被运到日本东南亚时,他们在运输过程中应该都是一帆风顺?之后的命运也根本不值一提? 我想说的是,那1800个英国人,无论有没有参加战争,无论是死了还是活着,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比拯救他们的那些普通中国渔民活的幸福活的更好。因为大英帝国,他们不仅有莎士比亚,还有狄更斯,英国人谈起自己的历史和先辈,不光是贵族王室工业革命法治自由这些宏大辉煌画面,还有奥利弗为代表的平民乞丐小偷骗子妓女农民工人的日常生活场景,这才能是该有的历史真实生活,这才是对得起祖先的历史文化。 历史事件纪录片,评分高最重要的是事件还原的真实性感人性,总不会是因为故事情节演技特效。从这个角度,制作这部电影的和看完这部电影给出高分的无非都是投机取巧。 救援的渔民,他们因为这次救援,在1940年代,他们的精神是得到升华了?还是物质水平提升了?他们比没有救援的其他普通人是更加伟大更加善良吗?当然都没有。他们救援就像打鱼一样,做着自己该做的事,只是遇到了,伸出救援,在当时,这种事每天都其他亿万普通人身上发生着,我们记录下多少,纪念了多少? 如果我们能了解过自己的历史,普通人的历史,我说的不是耳熟能详的汉唐盛世宋元理学大明风云大清王朝,这些听起来让你热血沸腾但和你及普通人没有半毛钱关系的历史,也不是你以为的清明上河图红楼梦金瓶梅水浒传描述的那些人的日常生活的历史。 而是描述一个普通人普通农民一生的一副日常生活场景。我们脑子里有过这样的场景吗? 你总不会以为古代普通人的生活是袅袅炊烟下男耕女织、窗下读书秀才、街上货郎小贩的场景吧。 即使在最近几十年,有多少人想过1950-70年代中国普通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和1900-1940年代,1500年代,1400年代,1000年代的方式几乎是没有区别的,有多少人知道我们70年代农民的耕地劳作的方式,和几百年几千年前几乎一样? 你知道过去一个普通人一年四季是吃不饱饭是常态的,一家几口人冬天只有一条棉裤是正常的,一个村子的99%的人,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或者不能离开过他生活的村子方圆三里地?这才是普通人的生活,普通人的一生。 我们对自己的历史,真实的生活,真正能了解多少?什么时候当我们谈起历史和过去的时候,脑子里自然出现的场景,除了大人物和大叙事,还能自然的浮现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场景,而这些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勾勒出的是几千年中国人所承受的苦难,每一幅都比你看到这部纪录片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