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台词更震耳发聩的是王俊凯的眼睛,传达的情绪远多余台词


好电影不应该被埋没!
世界破破烂烂,总有人在缝缝补补,《野孩子》大概就是这样一部用来缝补世界的电影。电影取材自“流浪兄弟”真实事件,聚焦“社会困境儿童”群体。电影画面格外治愈,不论是温暖明亮的色调还是轻快舒缓的运镜,都带给人美好疗愈的视觉体验。这种无处不在的相悖感恰恰加为电影蒙上一层破碎底色。在这样的底色中,坚韧与善良又无处不在,救赎感至此油然而生。生而不养,让留守儿童变成青少年犯罪团伙,这是一个深入现实世界的社会议题。只要你在这片土地上,这样的事多少听过。而且,对此类话题在主流文艺中要如何呈现,我们也多少有一个想象范式,怎么避免居高临下,避免过度煽情,避免把苦难做作化,还要从中挖掘出一个好故事,是很不容易的。
电影就是回到小孩的眼光看世界,而不是用大人的眼光去理解和诠释。
故事很简单,一个大孩子,十几岁,叫马亮,在城市的背阴处,养着一个小孩子,七八岁,叫轩轩,马亮靠偷抢养这个孩子,最后把小孩送进了学校读书。
导演用温暖的色调和克制的镜头语言去讲了这个无比感人的故事,相比原型,故事细腻丰富了很多,底色是温暖的,值得好好静下心来细品。
他的动机,就是拯救和打捞小时候的自己。诚然,没有一部电影能够十全十美,但我愿意为《野孩子》这样真正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走进影院,也期待像《野孩子》一样拥有挚诚灵魂的电影被更多观众看见。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