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犯罪片的铁三角:阮经天+张家辉+马浴柯

阮经天+张家辉+马浴柯是什么组合?
阮经天+张家辉+马浴柯=犯罪电影的天花板。
真不是吹牛,从《怒潮》到《重生》,三个人天衣无缝的合作为华语犯罪片注入了新的力量。

三个人虽然都是实力派的戏骨,但是他们创作出来的火花却颠覆了以往我们对于犯罪片的认知。
就拿《重生》来说,反转反转再反转,打破从前的一切套路,又燃又黑暗又正能量。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用事实说话,《重生》的尝试确实让观众很受用,即便上映已经快一个月了,影院里的排片仍然很多,甚至挤掉了许多新上映的影片。单是上海,就有近300家影院同时放映该片,而且每家影院每天都有四五个排期。
影片的票房表现也相当出色,累计票房已达3.45亿元,
豆瓣上超过3.7万人评价,虽然评分降到了6.0,但是丝毫不影响观众对这部电影的喜爱。
在1.8万的评价中,好评率还是高于差评的,在三星评价里,很多观众是看不懂或接受不了影片的反转。但是任何新东西都是在试错中成长的,反正我看完这部电影之后觉得好牛,是值得我一张电影票的。
强强联手的组合

马浴柯真的好有才华,又编又导又演。
如果没记错的话,《怒潮》应该是他的编导处女作,之前他都是以演员的身份活跃的。演而优则导,他的《怒潮》一炮而红,而且非常具有自己的导演风格。

《怒潮》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而是通过层层反转和复杂的人物关系,构建了一个充满悬念的故事。
同时,影片在探讨人性和社会问题上也展现了深度。《怒潮》不仅仅是一部动作片,它还深入探讨了毒品问题对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毁灭性影响。
自从这部电影上映后,“国产犯罪片铁三角”正式形成。

在电影《重生》中,三人再度合作,创造了许多高燃的名场面。
在造型上,三个人也都有突破。
张家辉这次是作为警察卧底,扮演毒枭的儿子。一头黄毛,刀口舔血,尽显硬汉的形象。

而因为他是在戏中扮演别人,因此对他的演技来说也是一种考验。他本名叫张耀,是退伍军人,性格本来是温温柔柔的,但是毒枭的儿子沙旺却是非常阴狠。
他从小便漂泊在外,能够成为黑帮大哥不是因为运气,而是因为狠。
所以张家辉在戏中要在两种角色之间转换。
马浴柯这次也很突破,饰演的是一个有毒瘾的卧底,眼窝深陷,骨瘦如柴,但他本来也并非是瘾君子,他也需要在双重角色之间切换。

阮经天饰演的腹黑警察野心勃勃,他一方面是代表了正义,但实际上他过河拆桥,比谁都阴狠,将人性玩的团团转,他才是那个大boss。

原谅我剧透,但是这部电影如果不剧透真没法写。
因为精彩的都是剧情的反转,还有人物塑造的成功。
其实“铁三角”这三个人物设计得都非常丰满,张浴柯虽然已经是男三了,但是人物的记忆点却是最多的。
他出场的时候吸毒吸得晕晕沉沉,却还在喝奶茶。而他每次出场必然会叼着吸管,喝奶茶,人物的反差瞬间就让他可爱了起来。

我当时还在想,这个人物怎么竟给自己加戏。
看了演职员表才知道,原来他是导演啊!
难怪~真是打扰了。

电影中的其他角色记忆点虽然不多,但仍然会让人惊艳。比如张榕容饰演的南茜,虽然台词不多,但这个角色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张榕容在电影里算是花瓶,没有什么演技大爆发的戏份,只负责美就可以了。而她那张带有异域风情的脸,以及她饰演的这个情妇的角色经常会被家暴,也让人心生怜爱。

总之,马浴柯非常懂得抓住观众想看的点,四个主要角色的特点都非常突出,但是如果不是这几个人演,恐怕会拉垮不少吧?
反转反转再反转

连续反转是马浴柯喜欢用的叙事结构。
影片开始的时候,我以为是一个简单的复仇故事。

张家辉饰演的张耀,因家人遭受毒品的侵害而心怀仇恨,与阮经天饰演的缉毒队长安渡联手,深入毒枭集团内部进行卧底行动。
前半段可以说是热血爽片,无脑爽的那种,各种打斗、枪战的戏份,但总觉得剧情过于传统,很容易猜到情节的发展。
但感觉整个过程都太顺了,张耀假扮沙旺没有露出任何马脚,DNA验血,还有帮助穆氏集团解决巴莱等一系列事件都非常顺利完成。

即便赫塔派人暗杀,最后也能被假沙旺解决,甚至巴莱都反水了。
气死穆坤的地方是在影片中间,后面还有很长的时间,还能演啥呢?

电影里有个专业名词叫“中点”,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影片要大反转了,人物关系、人物的地位都要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果不其然,影片迎来了第一个大反转。
原来,安渡并不是好警察,他表面上歼灭了缦城的毒窝,但实际上,他是想成为新的毒王。

他过河拆桥,用完张耀后就把张耀关押了起来,把之前自己杀害安佩等罪名都安在了他的头上,让张耀彻底变成沙旺,这样他就彻底颠覆了穆氏集团。
他最后的计划,是利用安佩和穆坤的葬礼,把东南亚的毒王一网打尽。

这个时候,影片似乎开始变成了群像戏。
新闻发布会上,特意给了年轻的女记者几个镜头。

然后南茜的人设也逐渐清晰。
刚开始,我以为安渡是喜欢南茜,想要和南茜私奔的。
看到后来才发现自己想歪了,安渡是把南茜当成了自己的母亲。
请问,在南茜逃出来后和巴莱拥抱的时候,谁的小脑萎缩了?

在临近结尾的时候,又有一个反转。
本以为做局人是安渡,却没想到导演玩了个局中局,做局的一直都是张耀。
整部电影里的配角都是张耀的人,没有一个镜头是多余的。
他们都是被毒品残害的受害者家属,因为张耀让他们看到了曙光。

那个女记者,还有穆坤身边的女仆以及做法事的和尚都是张耀安排的,当然,还有巴莱。
不过在看完电影之后,有一件事情我始终想不明白,而且不是只有我这一个影厅出现的现象。
在看到下水道里聚集了许多被毒品残害的无数个家庭的时候,煽情的音乐和抒情的镜头开始,本应是影片情感的高潮,但是影院里的大哥大姐们却选择了集体出逃。

之前和朋友聊天的时候,他也提到了,在那个镜头的时候,很多人都走了。
我承认,强行煽情确实让人不适,后面那一段其实也是为了政治正确,是为了展现毒品残害下的人间疾苦。
但这也确实是电影必须的,况且那一段拍得不差。
这不禁让人思考,中国的观众对于电影的情感表达和深刻主题的接受度。
《重生》这部电影有许多全新的尝试,比如不断的反转,比如对毒品生态链的全方位反映,比如毒品所造成的家庭悲剧等主题。

尝试也是在筛选观众的过程,观众与电影和主创团队之间的默契也是要日益培养的。
导演马浴柯想要传达的社会责任感或许只有一小部分观众能够get到,但这对于他来说已经足够了。

看《重生》的观众有一些是《怒潮》的粉丝,而我相信,马浴柯导演还有下一部、下下部等很多禁毒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