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人被“亡灵”纠缠的一生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NTLive的《动机与提示》按时间线讲述了1964年版《哈姆雷特》排练的幕后故事,两代戏剧人在表演的方方面面都有截然不同的标准与理想,虽然戏剧性及情感张力不如预想中那样强烈——毕竟Sam Mendes之前的《雷曼三兄弟》已经把阈值拉到了最高——但排练室里导演、主演权力上微妙的制约与均衡,他们对戏剧和表演由衷的崇敬与热爱,依旧是足够精彩动人的。

在表演方面,似乎没人能比Mark Gatiss演得再睿智、高傲、忧郁、敏感、优雅、知性(性取向上也和人物原型适配,queer actors are finally playing queer roles…),他的表演细腻到位,既对Burton展现出极具分寸感的指导,又禁不住心里的热情和冲动,试图让他心里的那一个哈姆雷特破茧重生。

毕竟哈姆雷特这个角色,John Gielgud本人30多年前就在演了。导演李·斯特拉斯伯格这样评价他的莎剧:“看Gielgud说台词,仿佛能听见莎士比亚在思考。” 毫无疑问,他是同时代里最为杰出的莎剧演员。
1964年1月30日,John Gielgud爵士执导的《哈姆雷特》在多伦多正式启动排练,他的男主角是赫赫有名的Richard Burton。Gielgud聪明博学、经验丰富,对文本了如指掌,即便是台词上最细微的地方他也会精益求精,不放过任何细节。哈姆雷特这一人物,即便是放在莎士比亚所有悲剧角色里,也是数一数二难以演绎的。为了表演和呈现,这个角色将吸收和耗费一个演员个性里的所有特质,将他带进剧本里那一场复杂且充满戏剧性的复仇。这或许就是Gielgud口中Burton版哈姆雷特的必然性:观众看过无数次这个故事,他们想看你是如何讲述的,他们确信你将带来一个前所未见的哈姆雷特。

处于事业顶峰的Burton正和Elizabeth Taylor陷入热恋,从剧本角度,借由Taylor一角,观众也得以了解Burton的复杂出身、贫困童年,以及不幸的家庭,这些都“指引”着他走上酗酒的道路。当然,风情万种的Tuppence Middleton也成为绝好的调剂,她随意端着酒杯走上那么两步,那些在漫长对白里丢了注意力的观众就能立马回魂。Taylor同时也是幕后的peacemaker,她略微施展魅力,两个男人就化干戈为玉帛。

这一版《哈姆雷特》之所以被载入史册,抛开群星闪耀的阵容之外,还因为它某种程度上开创了戏剧录像(stage-to-screen)的先河,这部剧的完整录像如今依旧能被搜索和观看。在剧中饰演吉尔登斯特恩的William Redfield,将筹备排练的全过程记在了信中,寄给了他的好友Bob Mills,这份珍贵的材料也是启发Sam Mendes创作的重要素材。
the motive and the cue,哈姆雷特问戏班里的演员,如果他们有着自己这样的动机和提示,他们将怎么做。父亲的惨死是动机,鬼魂的现身是提示;亡灵指引他踏上复仇的险路,他便成为这出戏的无法逃脱的主演。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亡灵”,戏里Gielgud的声音是哈姆雷特父亲的亡灵,戏外Burton同样视他为一种笼罩、一种阻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