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逐渐不喜欢自己了,是自己出问题了,还是先前设想的“标准”出问题了?

通常情况下我会排斥倒叙、插叙,这部《我们都无法成为大人》却比较好的做到了形式服务于内容。通过这两种叙事方式尝试理解角色,与现实生活中通过他人所描述的过往碎片尝试拼凑、解码他人这一真实过程的无序性是如此相似。
大多数人来到世上都是凑数的,但我们就是这么别无选择的来到并存在于这个世界,平凡又普通着。海德格尔说:“人是被抛的存在”,意指我们无法选择出生的国家、性别、时代,甚至无法选择是否来到这个世界,但既然来了,就不得不面对如何存在的问题。
人起初通常会对未来有理想化的期待,并设想一个与之相匹配的自己,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毒打,太多理想化的期待逐渐落空,人就很容易变成当初自己所“不喜欢”的样子,这个过程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有生动的描述:“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这里涉及到一个重要议题,你逐渐不喜欢自己了,是自己出问题了,还是先前设想的“标准”出问题了?
这部《我们都无法成为大人》所讲的正是人到中年的无奈和丧,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看,这无奈和丧或许本就无所谓好坏,毕竟另一位存在主义大师萨特也说了:“他人即地狱”。所以无论是对自己的期待还是对他人的期待、抑或他人对你的期待,都最终会控制你走向痛苦,出路似乎就会导向“无我”。(马哲警告)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