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传统式教育真的合适吗?

影片中由于大儿子的培养失败(在马成刚眼里,实则他的优点只是没有被看到),为了培养小儿子便采取了一种极端的“苦难式教育”,通过一切精密的安排,试图培养小儿子的坚韧和独立性。这种教育方式实际上忽视了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感受和需求,导致了孩子自身个性的压抑和创造力的限制。
电影中马成钢的过度控制和束缚,虽然以爱之名,却让孩子生活在无形的牢笼之中,最终导致了孩子的反抗和崩溃。这种“以爱之名”的操控,正是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容易陷入的误区。这部影片不是为了给观众带来欢声笑语的,而是让人深思的。它提醒我们为人父母的,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引导而非强制,是启发而非灌输。父母应该作为孩子成长路上的指引者,赋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去尝试、去失败、去成长,让他们在自由的氛围里,培育出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只有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自由的探索,不断的试错和亲身体验,才能真正塑造出孩子具有个体性的独特人格和自我。
当然,我们也不可否认马成刚夫妇此举在他们的认知和情感里的确是出于对家庭的责任和对孩子深沉的爱这个事实,也看到了他们为了孩子所作出的牺牲和坚韧。影片最后也反映出夫妇俩在这个非传统式教育的过程中彼此的相互鼓励和支持,最后也实现了他们的自我成长和蜕变,以及重拾丢失了很久的激情。
这部影片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家庭、教育和个人成长的多样思考。它告诉我们,无论选择何种方式生活,最重要的是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人的关爱,勇敢的追求自我,同时也尊重他人的选择。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