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反转而反转
朴赞郁有“复仇三部曲”,马浴柯也要拍“复仇三部曲”,就怕人比人,货比货。 高情商地讲,这部电影让人想起黄金时代的香港警匪片。直白点说,是剧情癫狂过火,人物单薄如纸,只有情绪,没有逻辑。一切故事的发端自一个看上去很酷的“点子”,所有情节都是围绕这个“点子”而生,它们强行生长,漏洞百出,又理所当然。 电影甚至玩了出双重反转,以显得编剧讲究。但第一重反转是一目了然的套路货,毫无意外,第二重反转貌似新鲜但不讲逻辑,虽然呈现了一些激情澎湃的段落,但整部电影的故事可以说“一塌糊涂”。用姜文电影里的话讲,导演就是为了反转“那碟醋”,才包了《重生》这顿“饺子”。 电影照旧把地点放在东南亚,东南亚就是中国电影的“哥谭”,黑暗罪恶、暗无天日、警匪勾结、民不聊生,怎么来都行。于是电影像它的那些“东南亚犯罪片”前辈一样,以大尺度先立足。剧情是“警匪卧底”的新变种,又加了网文和短剧元素,成了“我是特种兵+重生之我给毒枭当继承人”,拍了些爽片段子。 张家辉的新造型和癫狂表演效果不错,与剧情也搭配,算是电影里少有的和谐时刻。但瓦解贩毒集团的过程非常儿戏,大佬们全员降智,所谓计谋与“智商”毫无关联。毒枭母性爆棚,局长除了变态毫无能力,中层干部个个把阴谋诡计写“脸上”,就奇怪这伙乌合之众怎么能垄断市场几十年。 “复仇”元素也有强凑之感,每个被毒品伤害的家庭,都是标准流水线创作,完全不走心。想想当年尔冬升是怎么拍《门徒》的吧,毒品对人的摧残可不仅仅只是家破人亡,而是彻底从精神上瓦解和摧毁一个人,让他变成行尸走肉。 至于毒品贩卖的整个产业链刻画,也是同类型电影玩过无数次的,毫无新鲜感。何况电影还有很强的隔离感,现在早就是新型毒品的天下,海洛因等传统毒品市场早被挤压得溃不成军。但新型毒品没有涕泪横飞如蚁噬骨的戒断反应(不等于无害),不能呈现理想的画面表达,所以又拍回海洛因。这种削足适履,完全不考虑真实感的处理,在电影里比比皆是,最后结果就是电影悬浮感严重,编造感明显,所有人物都需要“我来讲讲我们的故事”,叠加大量闪回去弥补剧情。 这是创作的懒惰,也是不自信,但恰恰是那些反转又让编剧生出了些“我怎么这么牛”的幻觉,于是不管不顾地拖着这个完全违背常识,挂满漏洞的剧本,完成了它的影像化。 这样水准的编剧,让原本演技很好的张家辉和阮经天也成了无源之水,怎么演都苍白无力,有情绪无人物,纸片般单薄,最后群像的塑造是既动人又离谱,动人的是情绪音乐都到位了,总结起来八个字“众志成城、戮力同心”,主旋律般的激情。 离谱的是但凡有些社会阅历,就知道搞阴谋要范围最小化,越多人参与泄密风险越高,偏偏电影为了反转搞成“群众运动”,搞成“人民的汪洋大海”。这么编也不是不行,需要极其细致的设计和铺垫。但电影呢,除了一到两个关键配角,其它配角在整个计划里也就是“搬搬砖”,仪式感多过实际,情感压倒了常识,最后主角们殉道,社会和个人都实现了“重生”,点题又升华,作一篇优秀学生作文足够了。 可惜电影不是作文,作文也救不了失控的编剧,香港警匪电影势微自有其道理,卧底和东南亚都不是解决路径,乱反转更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