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是笑了,但看完总觉得不舒服

看完电影好几天了,总有种奇怪的感觉。
就感觉,这好像是一部拍成喜剧的恐怖片。
纵然生活不如意时,我们会幻想,父母突然跳出来:
“其实我们家是商业帝国,富甲一方,穷养只是为了锻炼你。”
但这些幻想成真的条件是,你截至目前的人生,是无死角的监控,是全方位的欺骗。你的亲人、朋友、所有经历,都是剧本上写好的一段段文字。
你还希望这幻想成真吗?
我想有些人会说:
“这点代价算什么,有钱才是王道,等到了那时候…”
先等等。
你要知道,代价不是即时结算的。不是你知道了“家里有钱”的真相,代价就停止了。
所谓“等到了那时候…”,实际上,你还是假定,你是有权去支配财富和生活的。
但事实上,代价的本质,是完全放弃自由,如机械一样运转,去符合他人的要求。
电影里,父母极尽手段控制孩子,其目标,看起来只是为了考个好大学。
而实际上,这只是一系列目标的开始。如果孩子后续发展,有偏离父母设计的地方,依然会被千方百计地纠正。
很多人把这部电影,与《楚门的世界》比较。
楚门从出生开始,就生活在一个巨大的幕布里。
幕布前,是无数的观众,从屏幕中窥探他的生活。
当他终于发觉异常,准备推开那扇门时。
导演警告他:外边的世界,可不一定比那个影棚好。
是啊,影棚里吃喝不愁、工作稳定、生活安稳。不正是很多人一生的追求吗?
但如果是你,你会选择留下来吗?
你不会。因为你知道,被无死角监视一生的滋味,不好受。
我又想到《一九八四》里的“电幕”。
奥威尔在这部小说中,刻画了一个恐怖世界。
独裁者以追逐权力为最终目标,人性被强权彻底扼杀,自由被彻底剥夺,思想受到严酷钳制。
所有的历史都是可以修改的,一个人,如果他的思想不能变得“绝对纯粹”。
他就会“被消失”。
然后,所有关于这个人的记录,都会由专门的部门负责修改。
最后,他就从未在这世界“存在”过了。书中的主角,逐渐察觉了“老大哥”(独裁者)的控制手段。
他甚至还没开始反抗,就被“秘密警察”逮捕了。
在一系列酷刑之后,他变成了“思想纯洁者”。
刚读完这本书时,我也是惊出一身冷汗的。
当然,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自由。我们终其一生,就是在“维持生存”和“争取自由”之间权衡、妥协。
带入到现实中,就是平衡“工作”(维持生存)和“生活”(争取自由)。
只求生存的,便是机器。
只求自由的,便会饿死。
无论哪一项走了极端,对个人来讲,都是不可接受的。
所以我们的目标是,在保证生存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争取自由。
我们同时要意识到,争取自由的效果,是与整个社会环境的状态有关的。
越是人人有意识地尊重别人的自由,越是能够为自己的自由创造条件。这是个良性循环。
反过来,就是恶性的。
就像无谓压榨别人的人,也终要承受被压榨的命运。
回到《抓娃娃》的剧情。
有一条影评我印象深刻:
“孩子是因你而来,不是为你而来。”
再补充一句:
“你有责任爱护孩子,却无权力控制孩子。”
我们千万不要一方面想争取自由,一方面又去过度剥夺别人的自由。
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家庭里。
这样是没有好结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