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妈妈,我想说的话。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这个剧本是真的写到我自己窒息的剧本,第一版剧本比现在这个更窒息,不管是和男友吵架还是和母亲吵架都是现在这个版本的三倍窒息。一度我是不想拍的,因为,和前几集相比,这个剧本都因为过于生活化而太平淡了,它所有的力度都在最后一刻爆发。熟悉我的作品风格的观众,应该很清楚知道我不喜欢写一个具体的时代和空间。我就是那种一定要架空的架构,才能让我自己不受到故事的影响,没那么生气了。
对于妈妈,我必须承认,片子里这个妈,就是我妈,也是无数个东亚女儿的妈妈(或是父亲)。小时候我最讨厌妈妈,最喜欢爸爸。因为那时候很小,觉得妈妈永远喋喋不休,爸爸永远默不作声。谁会喜欢喋喋不休的人呢?长大了开始叛逆,谈恋爱被盯梢,工作了也继续被控制。被监听电话是家常便饭,日记被偷看也是日常。我小时候喜欢画画,她不支持我,我就画在各种地方,纸巾上,书本上,甚至老房子的墙壁上。我妈妈最失心疯的时候,就是检查我书包的时候,她一边喋喋不休,一边抠掉我书上面所有的“卡通人”。甚至跑去学校禁止我一个人上美术课。她的这些霸道都成功了,我现在就是一个不会画画的人。我经常问自己,为什么我小时候会给班级里出板报,甚至会被同学请求画在他们的日记本和小卡片上的那个我,现在连圆形都画得磕磕巴巴。我记得我小时候很有创意,家里不让画,我就在课堂上画,因此小时候我的成绩一直不好,甚至一度被学校以为我是个智力有缺陷的孩子,被学校劝退回家。{家里一直吵架,我又是典型的I人,在班级里就像一个自闭症的孩子,没有朋友,独来独往,甚至那时候就刚正不阿,我为此被孤立,甚至不讨老师喜欢)。小时候看到下课围着老师拍马屁的同学就觉得恶心,学校有任何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一定会站出来第一个反对,和坏同学对着干,就说这样的孩子谁会喜欢。
长大后敢跟妈妈吵架了,为了主张自由,离家出走,绝食,多叛逆的事情都干过。和妈妈关系缓和是在她退休以后,也许因为她终于在一部分上自由了,她变得可以沟通了,她可以跟我聊天了,认真地那种。与之反差的是伴随我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开始和解,我越来越讨厌我父亲了。听母亲跟我聊她和父亲怎么认识的,他如何只在乎他自己,家里完全不管,她又要上班又要负责应对各种家里的事情。而我父亲确实是个自私的典男。一个现代女性必须兼顾家庭和工作,为了凭职称需要考试。她还能有多少自己呢。
我毕业后一直被人夸审美好,好像有一种东西是天生的。不管是创意还是审美,有一大部分都是娘胎里带出来的,与我自己无关。和母亲和解以后开始经常聊天,才获悉母亲也爱画画,她画画很好。插播,这时候夸一下,她虽然现在年纪大了,但是往往妙语如珠。甚至在我那时候开工作室的时候,她知道我的创意总是天马行空古灵精怪,喜欢用各种常人想不到的道具,她买菜的时候也会看到有趣的食物买来给我。她总说,我就想着你会不会用,我反正买来了,万一你要用呢。后来,我就干脆告诉她我的创意,她买菜看到了就给我买来,我那会儿很出圈的一组香菇鹿女,就是她替我挑的香菇,她还献宝一样说,我一个个挑的,我想你拍照要好看的。有时候我会跟她说我不要好看的,我就要那种废土风的,她就摇头。
不过她依然还是那个,不喜欢看我穿热裤,禁止我穿吊带衫,出门前总让我套上一件外衣,我不想吃水果的时候硬塞一个给我的,永远想要照顾我,永远想要我听她的话,永远为我紧张兮兮,但越来越力不从心,一听到我跟人打电话就竖起耳朵听的妈。
写下这个剧本的动因,应该也是我们之间刚经历过一场吵架,我动了一下那个念头。如果有机会换掉这个妈,我会选择换吗?也许这个故事可以被作为东亚儿女反叛式的一次“快感”,我现实中无法脱困,为何不在电影里“爽”一下呢。
我自己最喜欢的那张妈妈的说明书,上面的那句话,是我对妈妈的理解。我想我理解了为什么她是这样的妈妈,我理解了女性主义的重要性,被困在里面的她何尝不是一个女儿,是同样经历过父权规训下的女儿,被困在家里的永远出不去的女儿,即使到了这个短片里,她依然还在这个家庭里喋喋不休,她有她东亚母亲的使命感。妈妈,永远也不可以离开这个家庭,从她成为一个妈妈开始。如果众多儿女在这部短片里共情了,那么我其实更想看到的是妈妈,她自己感受到自己被理解了。知道她也是被困在家庭这个壳子里的“受害者”。我妈说,我小时候也很喜欢画画啊。我妈说,你外婆也管头管脚啊,我妈说,外婆就是只喜欢弟弟啊,我妈说,我随便做什么,你外婆都还是觉得你舅舅是最好的。东亚女性,还要有多少个轮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