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此山中」致《雍正王朝》中每一个亦正亦邪、饱满立体的人物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二刷《雍正王朝》仍然被其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塑造、紧凑连贯的故事情节、入木三分的官场刻画所打动,与其说是打动,不如说是折服。第二遍看相比于第一遍更多了一份思考,多了一份对四爷的祛魅,对其他所谓反派人物的正面看法。
先说塑造的最大反派「八爷」,康熙皇帝如何评价八阿哥?“处处学朕,却处处学得不像”“贤得真是时候”,他与四爷斗了一辈子,在他当上总理王大臣后诱惑弘时争夺帝位的时候说,他不求什么铁帽子王,他只是不甘心输,前半生输掉的东西他希望在后半生在弘时身上赢回来。其实听到这句话我挺替他心酸的,他也是可怜人,困在胜负、权力的漩涡中无法自拔,只能够越陷越深,最终彻底迷失自己。
他坏吗?他坏!因为他以贤能邀买人心,他为了能够让十四弟成功当上大将军王,竟然宁愿牺牲朝廷的6万兵马!他坏吗?他不坏!因为在他当上总理王大臣后,面对西北的罗布藏丹增叛乱的时候,他面对九爷十爷的挑唆,他能够放下个人恩怨,勤劳勉励,以国事为重,而没有把个人恩怨至于国家大事之上,他虽然险恶,但是没有最终迷失自己作为八阿哥的底线和人格操守。因为在他被抄家之后,他对前来抄家的弘时说“我身上可有数千万两银子,你们不搜我的身?”他那个时候已经不相信弘时了,或者说他自始至终都对弘时为人的阴险狡诈有深刻的认知,他那个时候只是借着弘时对自己的愧疚和歉意,以及利用自己八贤王的身份把身上确实藏有的数千万两银票保留下来,以退为进,为自己的妻妾家仆留一条后路,后来大家都围着他哭,就算是府邸的小厮每个人也分得了2000两银子,这在清朝可是一笔巨款,他对身边人确实无话可说。
他为什么会落败?说实话,我挺同情他的,他只是迷失了自己,被自己所谓的胜负欲、被所谓的八贤王、被所谓的皇帝位子给缠住了。
再说塑造的所谓正面形象「四爷」,“坚钢不可夺其志”是康熙皇帝对他的评价,“冷面王”是朝野百官对他的说法,作为一位臣子、一位帝王,他是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因为他事事以国事为重,真正以大清朝的发展为先,任何一位以百姓利益为重、敢于改革、敢于向利益既得者开炮的人都值得尊重。但是他是一个完人吗?不,当然不是,他疑心太重、凶狠非常,他登基即位的头一天晚上为什么返回潜邸?真的是宫里太乱吗?不,他是为了杀了邬思道!!他为什么不让十三爷带兵前往大西北?真的是像他说的那样“朕的身边不能没有人保护”吗,放屁!他是提防着十三爷拥兵自重,成为第二个年羹尧,他从来没有相信过任何人。作为皇帝他是成功的,但是作为个人,作为一个人,他是失败的。
当然剧里我最为崇拜的还是邬思道、张廷玉没有改变,简直是两个完人,并且是值得每一个进入或者即将进入官场的人学习的,现在恐怕还得再加一个佟国维。
先说邬思道吧,他值得我学习的点有二,第一,知道进入体制内最应该揣摩的不是内阁首辅的想法,而是皇上的心思,在“八王大、八大王”风波中,他准确预判了康熙爷的心思,说“微臣仔细拜读过康熙爷的所有著作,知道康熙爷最是痛恨此种怪力乱神之语”,让八爷彻底在康熙爷心中失去了形象;第二,知道“同平常人交,同享乐易同患难难;同天子交,同患难易同享乐难”的道理,特别是临走前对十三爷说的一番话更是振聋发聩,“那些在潜邸时为四爷做秘密行动的人怕是要被清洗了”,他在四爷登基即位后来见他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放弃所有高官厚禄选择退隐,这种远大的见识和过人的心胸,真乃国士无双,自古“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能够做到的又有几人呢?
再说张廷玉,简直一完人,没什么好说的,要想皇帝之所想,说皇帝说不能说,想在皇帝之前,急皇帝之所急,如果能够做到这些,那么飞黄腾达也就有了。
再说佟国维,之前一直以为他是秦桧,但是当他见隆科多,说出他们佟家祖训的时候,我被他的政治智慧所折服,“我们佟家之所以能够历经几朝而屹立不倒,就是因为恪守了不把宝全部压在一个人身上的祖训”,他自己押宝八爷,他让隆科多押宝四爷,这种政治智慧真的很牛,很绝。因为他的底层逻辑是承认自己的弱小和无知,承认自己也可能看走眼,承认自己可能也猜不透圣上的心思,这种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思想真的很牛。
一部好剧就是这样,没有一个完完全全的正派或者反派,每一个人物都是丰富、立体、多元、深刻的,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能在他们身上学到很多、感受到很多,看到我们自己的影子,也为我们自己烛照脚底下或明或暗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