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式恐怖

因为开心麻花还有我妹妹爱的沈马,还是觉得有必要去电影院支持一下子。看完之后真的心情很复杂。有人说这就是中式恐怖片,与我而言,确实深有感触。在没看之前,知道故事的梗概就是父母装穷培养孩子,我真的觉得设定就不好笑,而且涉及到中国教育,真的必然会引起很多讨论。有人说就是一部喜剧片,好笑就行了,但是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原因,我喜欢意料不及的喜剧效果,但是这部电影真的就是宣传太大劲了,里面的很多笑点,在短视频提前看到了,真的就是没有很好笑的感觉。我也试着告诉自己,就当一部喜剧片就好了,但是我好像真的做不到,我被卷入了这个故事。
我出生在农村,典型的小镇做题家,211本科,读了两年双非硕士,2024应届粉领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在寻找自己价值中。(我也在思考是不是这样的背景让我在观影中无数次对号入座……)
看电影的过程中,我用备忘录记下了电影的某一些情节,所以抒发了片段式的感慨:
英语老师提到“孩子英语不好,很自卑”,但是马成钢好像只注意到了前半句。
体育场外真正需要捡瓶子的两个男人说道:“没点关系,瓶子都抢不到”,真是讽刺拉满。
我从小打到不喜欢过生日,因为我一直都被灌输电影中提到的“儿的出生日,娘的受难日”,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是迎接着新生命的惊喜来到这个世界上,我的存在是需要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呢。
沈腾的穷人妆造狠狠加分,因为我在他的身上看到了很多我熟悉的人。
我小时候第一次和我姑姑还有奶奶到乐园玩的时候,我跟我的奶奶说“我会好好学习,将来过城里人的生活”,如今在回头想为什么我的第一反应不是开心,而是被规训去主动思考见到美好生活我就有了一项任务,甚至这种想法没有经过大脑,像来到一个地方触发的机关。我的奶奶之后也是逢人就说我的“野心”,但是我不愿分享,每一次提到,就好像那个装着我自尊心的玻璃瓶遭受一次打击。
提到的“清北”“换个大房子”慢慢就听成了“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我们养你小,你来养我们老”,好累啊。
“奶奶”的假死让坐在公交车上的人都关注着哭泣的情绪,我觉得好冷漠啊,在我看来,李老师就是死掉了,我不觉得这是个让人发笑的点。
看到瓶子就跑偏的继业,让我也在想,我自己配得上四五百的衣服吗,我做的很多事情是不是麻烦了我的爸爸妈妈,我要的每一笔生活费真的很愧疚。毕业找不到工作,我很焦虑,我真的觉得自己很没有用。
与父母的分享欲真的很低,我只想过好自己的生活。
最后的片尾曲一响,我好像听到了我熟悉的那句话:“你怎么越长大越不听话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