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不完美的人生也是你的人生,不需要谁的认可。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一场不完美的人生也是你的人生,不需要谁的认可。
前阵子,我同朋友们聊天,提起我们陷入的困境是父母无法做到课题分离,而我们自己套着仁义礼的枷锁走不出去。你从来不属于你自己,作为孩子的你属于父母。催婚不过是归属权的转移或者割让,当你属于另一个人的时候,他们的“任务”完成了。继承,你要继承这个任务,你要创造个体从而控制它的人生。看到了吗?你拥有的仍然不是自己的人生。
我知道《抓娃娃》的时候,没有做前置课题,只是听到两种极端的评价。我产生了兴趣,我好奇有多好,有多烂。
我从电影名字就能品出“鸡娃”二字,大概有了一个轮廓,它讲的是教育。当我看到英文标题是继承者或者翻译为接班人,我产生疑惑,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直到我看到结尾,我特别欣赏给这部电影定标题的人,太妙了。人生是可以被继承的吗?鸡娃教育的就是希望孩子能够将自己的存档继续玩下去,玩好来。什么叫玩的好?父母觉得好才是好。
我认为它是一部佳片,是符合时代背景的佳片。 我看到的差评多半是设定不符合逻辑,或者站在道德高点指正人物是否符合道德规范,亦或者单纯没有满足自己对剧情的期待。
电影不能解决问题,电影也不是传递价值的工具。它通过艺术手法调动你的情绪,你观影之后完成了一次思考和感悟,它是成功的。
这些主观差评的产生恰恰是我所看见的一种讽刺。这部电影没有按照我“规定的人生”进行,那就是不好的人生,不好的电影。
有没有可能,西虹市就是一个荒诞的世界呢。处于这种夸张的,非理智的戏剧冲突所营造的喜剧氛围下,我爆笑如雷却突然哽咽,抽泣。我,好像就活在这个荒诞的世界里。
有人说,马继业其实不喜欢跑步。那是没有注意到,镜头明明给了他很多奔跑且开心的画面。从头到尾全部NPC没有人要求他跑步。他是喜欢跑步的,他站在橡胶跑道上是兴奋的。
如果他没有为清北努力,而是训练跑步,会在这个领域成功吗?不知道,因为人生没有如果。电影彩蛋告诉我们,他并没有跑的很优秀。他把清北作为人生目标,因为那是贫穷的家庭翻身的机会,因为背负着整个家庭的期许,他要牺牲自己的人生得到父亲的认同。他可以做到,但他不快乐,长大后的马继业只在最后笑过。他抱着塑料瓶,边跑边笑。当他小时候捡塑料瓶的时候也是快乐的。我不认为这是苦痛记忆,反而他怀念在那个操场奔跑。
马大俊,一个练废的大号,一个寥寥几笔的人物。他在彩蛋中完成了一场和解,他不需要父亲的认同了,他完成自己想要的人生,想要做的事情。
父亲直到结尾也没有说起马大俊,嬉笑之间只是考虑重开一个号。用他的话叫“不想要也得硬给”。他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是错的,反而觉得自己伟大,一种自我牺牲后的自我感动。
开篇,他选择了自己人生的起点作为马继业的起点。为什么李老师腿不能动,是因为他小时候奶奶就是腿不好。引用片中的话就是马继业现在经历的就是我当年经历的。继承,只要马继业走过他来时的路,他就能继承自己的人生。
他们是演穷,我和大部分人一样是真穷。别人家孩子街头巷尾打闹的时候,我跟在母亲的板车后面捡瓶子。当时的我同样不觉得苦,反而很开心,“懂事的好孩子”就是我的人生。我的玩具是别人剩下来的。第一个属于我的玩具是悠悠球——摩天轮,8块一个,我卖废品买来的。它只能死睡眠,我只在家里玩,因为根本拿不出手。我知道,只能靠自己去得到想要的东西。
他们一遍遍提醒我,我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他们是花了多大的力气把我送进重点初中。我和马继业一样,背负着期待刻苦学习。可我不如马继业聪明,我发现竭尽全力都追赶不上同龄人,我只敢躲在被窝里哭泣,压制住声音避免父母的担心。人们都说进入那个初中的人大部分都会上重点高中,可我最后成为了鸡头,就读一所民办高中的尖子班。
我将自己“放弃”后,反倒快乐起来。我参加了五花八门的社团,最后接手了戏剧社。我也不按时回家,同他们去网吧,去街上闲逛。周末聚在一起排练到很晚。我看到马继业奔跑的样子,也看见了当年那个自己。
我的人生肯定不是成功的。我没有成为演员,也没有进入戏剧圈,我拿着普通的薪水过着自己的人生。活着,活出自己模样,任由别人评价。英雄为什么不可以逃离,逃离不属于自己的剧本又何尝不是一种英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