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说'扼杀','凶手'在哪呢?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看了很多朋友的影评,大致内容和我电影看一半时构建的感叹唏嘘的内容一致。但当我看完了这部电影时,再来看这些影评,开始觉得,怪怪的。
教育问题大概从20几年前我小学的时候就在讲,中国的教育被奉为填鸭式教育的典范,教育的形式一直在变,但仍旧不断地被大家吐槽治标不治本。曾经,我也一直抱有相同的观点,习惯抱怨,又哀叹自己渺小无力。一面接受着教育普及带来的好处,一面惋惜着自己被'扼杀'的学生时代。可能大家都当人当的太久了,忘了我们只是碳基生物,生存才是第一要务。
野外的小猫在出生后,和妈妈学的第一件事就是捕猎,因为这关乎生存的;海龟在破壳后就要一刻不停地逃进海里,因为这关乎生存。所有的动物都在努力的适应着环境,以便于自己可以有更高的概率生存。对人,当然也一样。我们同样需要生存。不同的环境,会诞生不同的生存策略。在国内,尊重规则,温驯含蓄是成人后适应国内环境的重要手段,是一条比较高概率可以生存的路径。它更适合大部分普通人。少部分个性极强,能力突出的人,自然可能会探索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生存路径。其他的环境中的个体有其他的生存策略,但那也是适应其他环境的,兔子羡慕变色龙不需要拼命奔跑就可以获得足够的食物,没必要啊,生态位都不同,环境天差地别,生存策略自然无法比较,一切都是为了生存。当我们艳羡其他人的环境和生存策略时,记得,都是运气,运气不好的可能刚出生就掉在地上碎掉了,作为人类,生存概率如此高,何其幸运了。
回到微观的视角。我小时候也是朱同这样的小孩,自然而然会带入到朱同的视角,那时候的我活力满满,总是无法抑制好奇心,从而闯了不少祸,老师不喜欢。性格不够强势自信,虽然足够开朗,但仍然会面临一些霸凌问题。想象力丰富,撕两个小纸人就能掀起一阵江湖的腥风血雨。发现了么,当我们带入朱同视角的时候,共鸣使我们可以轻易理解他的每个行为,并且很多事曾经发生在我们身上,所以,我们总能找到理由为自己开脱。但事实上呢?当我们现实生活中遇到公共场合追跑打闹,展览弄坏展品的小孩时,我们有耐心去带入到这些孩子的视角为他们开脱,产出他们只是活力满满,他们只是好奇心强而已,为何要压抑孩子的天性呢这样的想法么?我们只会暴躁的希望他们遵守规则罢了,我们终究是利己的。
人是动物,动物有动物的竞争规则,利己是天性,无可厚非,但错把利己当成拯救下一代,为改变教育现状而呐喊,那确实带入过头了。适应环境才是最优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