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剧最大的不行就是Tim Price不行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2024/7/12 广州蓓蕾剧院
这部是以英国前卫生大臣、NHS的创始人Aneurin "Nye" Bevan的一生为蓝本撰写的剧本,在此之前,我对Nye这个人的全部印象也同样是来自本剧的主演Michael Sheen(“威尔士羊”,以下简称“羊”),因为当年我们威尔士薅羊毛字幕组最初做的几团羊毛里,就有羊慷慨激昂地介绍NHS缘起、抨击UK GOV削减NHS预算、怒骂Tories以及致敬Nye的演讲视频(见此:BV1L4411c7nJ)。
下面进正题: 1.关于剧情 这部剧本身是围绕Nye的生平展开的,用临终“梦境”走马灯的方式光怪陆离地串联到一起。 梦境的设定大前提,给了编剧Tim Price用紊乱且不符合情节发展规律的插叙,来反复影响观众跟进剧情走向的盲目自信。诚然在每次切换场景时,Nye会用几秒钟忆起自己处在人生哪个阶段,这几秒也是给观众的缓冲时间。但反复乱序呈现Nye不同的人阶段且不挨骂的大前提,应该是剧情的叙事真的“有那么好”。
那它“有那么好”吗?没有。
2.人物塑造 为什么没有?因为人物塑造明显是将大部分人的塑造都牺牲掉,全部拿来给主角添砖加瓦。
这部比《春逝》给我感觉更难顶。《春逝》还能扯点“女性主义视角”,让我在结尾接几下经不起细想的煽情掉点眼泪,用观众情绪波动来掩盖那根本站不住脚的人物行为动机(说的就是“母女情”里更年长那个,前后衔接不上都成了编剧逗观众乐的笑料了),但毕竟小制作,我亏钱转掉《对称性破缺》的票后偶尔想起来骂两句也就算了;《奈伊》则是更大的制作、更多的演员、更高的期待——然而女角色塑造纯瘸腿,或者说几乎没有。
Michael Sheen的亲密邻居David Tennant主演的《好人赫德》(Good)同样是不着眼于塑造其他人,所有人都是主角一生的注脚,但Good有一点好——它不会既想要主角的人物弧光精致漂亮,又想在篇幅有限的情况下硬要做群像。
(1)关于Archie Lush 明明在男主生命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且名字朗朗上口很好记,但我看完写repo写到一半,都记不起他叫什么。
我本以为男主的哥们是指维基百科Aneurin Bevan条目中提到的挚友Walter Conway,“他是青少年时期安奈林·贝文的导师……还帮助贝文控制口吃”,且是还是南威尔士特雷迪加医疗援助协会的长期秘书(该协会正是NHS模式的蓝本),此人除了年长于Nye25岁,都能对上。查了IMDb,才发现叫Archie,编剧是拿他和Nye的同龄人(小了3岁)Archibald Lush做了一个裁缝融合。Archibald也是Nye的密友,且在其议会生涯中长期担任政治代理人,但这一经历有且仅有在Archie和Jennie吵架中提到。
Archie算是在观众“基本不熟”的角色里,编剧用到最多笔墨刻画的。Archie主要剧情包括:在孩提时挺身而出协助Nye反抗体罚,在图书馆引导Nye想办法克服了口吃,在读书会通过通读规则来赢得议员席位时打酱油,以及跟Jennie吵架的时候用自己工作努力为被赶出家门的老妇争取不用搬走。Archie的存在显然超过了一般工具人,剧情反复巩固他“愿意且勇于帮人的老好人”形象,就连政治生涯也并非围绕着Nye一个人转——于是戏份分配又成了另一个问题了。
Jennie Lee和Archie吵架戏的台词实在拖沓,一进他俩吵架的戏码,就显得剧情节奏严重拖慢;并且无论是Archie骂Jennie试图操控Nye的整个政治生涯,加强Nye对自己的依赖性最终难以脱逃,还是Jennie骂Archie趋炎附势,两边都没有任何后续展开,也没有任何进一步展现两人对于Nye这个人有多大的影响……他俩就突然和好了。面对死亡本应是很好的人际关系催化剂,但撕破脸皮人身攻击还能那么快和好,其实处理得相当突兀。
(2)关于Jennie Lee 而“只有嘴上说的”Nye人生许多角色的扮演者、最重要的角色Jennie Lee,却并没有这样好的待遇。
Jennie Lee确实展示了作为女性政治家和议员对于Tories的离谱预算案的尖锐批评,可紧接着的剧情就是Nye的一整段舌战群Tories和张伯伦的高光,以及伏低做小追女仔的插科打诨(难听点说也就是羊演得不油腻,我脑补了一下J*ckie Ch*n伏低做小追林*娇之后整个人都萎了)。这剧本多少有点“给Nye提早展示了对抗Tories的重要奖赏”的意思,尽管演员不是往这个方向演的。
这里处理不好的还有一处,就是剧中Nye追女仔环节提及Jennie Lee与一个Frank私下关系紧密,有点“小声些,难道光彩吗”的效果,却没说为什么——史实中此人是已婚,剧情半句没提,令人费解。如果是新现场迫于无奈像删《动机与提示》的“生活西化”元素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食人”元素一样,也进行了洁本删减,此处至少是删出了突兀感的(《动机与提示》我看的时候没有很明显的“有东西不见了”的感觉)。
在Jennie Lee和Archie吵架戏(她大部分的戏就是跟Archie的吵架戏)里,她苍白无力地说自己作为不婚主义的女权主义者,最后嫁人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成为了Nye生命中最重要的角色,其中包括爱人和顾问。历史中的Jennie Lee本人确实“在婚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但她自己仍然是积极参与政治的共产主义者,站在活动前线,甚至做过战地记者。剧情中“放弃了自己的事业”的描述,可以说是为了剧情冲突而生加转折,更是让一个本身熠熠生辉的人物连贝克德尔测验都过不了。
致编剧Tim Price:不是靠把嘴搭救一下说“主角除了是个逃避家庭的工作狂,还整开放式婚姻,夫妻俩各自出轨各玩各的”,就叫做女性没有围绕男角色转,这跟“角色塑造很丰满”对不上一点号,请你写剧本的时候用双手打字,谢谢。
看过《好人赫德》的观众相信对Sharon Small一人分饰多角的演技不会陌生,而这个破剧本我只能说,找那么好的演员来纯粹是为了“气场旗鼓相当”罢了,浪费了姐姐的一身本领。
(3)关于妹妹 想问下有几个人看完能记住妹妹叫Arianwen…… 编剧Tim Price确实是致力于将女性角色都安排成围绕着男主转的工具人,Kezrena James在剧中分别饰演了妹妹Arianwen,她一直负责照顾罹患“黑肺病”的父亲,以及逃避家庭责任的Nye;以及一位护士,她十分崇拜Nye,为此报读了护理专业,在Nye弥留之际负责照顾他。
当然这种一人分饰多角时,角色之间功能定位会相互呼应的情况,也是很常见的手法;但不查历史原型,我不会知道原来Arianwen Bevan-Norris同样在威尔士医院委员会任职,是一位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共产主义者。
3.剧本叙事节奏 Nye的剧本有点太“爽文”了,且编剧对他人生关键事件的描写多少有点端水都端不明白。
尤其是“如何获得党内多数投票通过NHS的提案”的剧情,走喜剧风格,掀开医院帘子一步到位就是党内多数人在后面偷听……编剧是不是觉得自己挺幽默的?观众对这种轻佻跳脱的处理笑完之后,还会认真对待Nye的提案吗?
前期“读书会吵完架,下一秒就成功驾驭规则选上议员”进展较快,但在有限的场景布置里,也还算做到了有议会表决的仪式感。而前述这个“疯癫程度超级加倍”的投票剧情,则已经到了非常儿戏的程度了。我甚至无暇回想,这个“学聪明了”的招数,是在丘吉尔在争取选票时,教育Nye“要为了以后再也不必让步,而事先让步”之前还是之后。
本剧舞美设计本身比较简单,大场面需要多演员配合和导演的舞台调度。而最大场面的莫过于“图书馆克服口吃”和“通过心理战术最终说服医生工会配合NHS改革”这两个场景。前者还能说循序渐进尚算得体,后者只能说打对手个措手不及的心理战术,不能用仓促的节奏来推进,否则会显得“啊?就这?”。
与此同时,在一些不那么重要的小事上,比如说Jennie Lee和Archie吵“到底要不要告诉Nye他要死了”,以及父亲教Nye采矿此类,剧本台词可太多太啰嗦了,不知道观众是真的有必要对这些显浅的剧情反复理解和共情吗?
我能感觉到编剧已经努力删了很多细节,并且通过反复强调“医院”“心电图”“医护人员”等要素,将贯穿Nye生命的医疗元素和临终走马灯串联起来,可对剧情连续性来说作用不大。
4.舞美 我觉得还行,粗糙但该有的还是都有,以类似心电图的激光指代矿石岩层,也是有意思的。一起去看放映的小伙伴番茄则表示舞美过于花里胡哨了,极其影响观众沉浸。
5.说下优点 有一小段音乐剧~羊穿着病号服蹦不起来,直接躺病床上了。 基本上能感觉到在演员们都演得挺好的大前提下,话剧的肤色性别盲选,确实不怎么影响到剧情观感。
另外翻译非常好!又专业又人话的,用词也很舒服,实在罕见(问就是之前看新现场被癫佬翻译撞死过好多次……)。
总结:能看,但我不会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