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的“恶心感“,大家忽略的一个重要问题!

个人是比较喜欢这个电影的,觉得作为喜剧片还是蛮新颖的,同时也具有以往的国产喜剧片都没有的中国特色。但是看到一些不同的观点,认为电影让人感到生理不适,仔细回想后发现其实我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主角小男孩的问题。
这个最先出场的重要角色决定了我们观众对整个剧情感受的基础。首先小演员外形就偏正,没有喜剧感;其次表演都是严肃正剧的演法,童年继业的演出部分全程没有笑点。这样到后面就会让观众产生一种虐童感,觉得这样一个懂事善良的孩子受到了父亲真实的摧残和欺骗,从而产生了很强的代入感。如果换作周星驰式的更荒诞的演法,可能更有喜剧效果,比如挪钱买平板、白嫖海底捞等剧情,孩子皮一些虎一些,家长对其的修正教育也显得不那么突兀,冲淡过于真实心疼孩子产生的不适感。
我觉得不必太在喜剧片里找意义,当然导演还是有意体现对中式教育的批判的,但是因为一些地方的拍摄手法过于正剧,和喜剧片产生了割裂感,荒诞讽刺意味不足,像是喜剧片偏向了现实主义题材的恐怖谷效应,反而产生一些很地狱的效果。(个人还挺喜欢地狱笑话,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
© 本文版权归作者 ye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