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默”字真的表达到位了吗?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从影院出来,觉得这是部“很有意思”的电影。
它在观影过程中节奏紧凑,画面精良,演技在线,也在观后做到了让人摸摸脑袋,疑惑自己到底看了个啥。
于是回忆起了高中时学习到的语文阅读理解知识,从文题来梳理整部电影的剧情,发现这部电影更妙了——它在做到处处点题的同时,让人觉得说了像是没说。
啊,真是像高中时常常张贴出的范文,辞藻华丽,言之不知道是个什么物。
(以下涉及剧透)
影片中文名称《默杀》,开宗明义,点题在默上,即能扣题每个事件中沉默的人们,也能巧扣主角小彤在影片中表现出的特点和行为,“哑巴主导杀人”。而从影片英文名称《A place called silience》更容易看出,这部片还可以翻译成《沉默的几乎所有人》,主要强调事件,即这个地方就这特色,一群孬人,而不是强调个别人物。因此,下文先分析体现默杀的事件,再分析由默杀引发的故事逻辑,再分析巧扣默杀的人物,来观察影片如何从默杀二字来描述故事。
一、沉默的因果循环——但不讲循环基本法
默,即不作为。可以看出,影片中几乎每个恶性事件,都花费了一定的篇幅,来描写了旁观者的沉默:家暴/qj事件中的房东蔡阿姨和晓晴妈妈,欺凌事件中那些同学,受欺凌者家长求助时大家的冷漠等。但要描写“默”,不能只写沉默,好的影片从来不局限于画面的呈现,而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呈现故事的因果,达到逻辑的闭环和哲思的启发。
而由“默杀”两个字引发的最基本的因果是唇亡齿寒——目睹恶性事件而不作为,明哲保身,短期内保障自身利益,等到有一天恶降临到自己的头上时,也没有人能保护自己,此为因果循环。
但这个故事真的说好了因果循环吗?
最经典的因果呼应场景是小彤妈受家暴、林在福因女儿受害致死到处求助时,剧情主要刻画了学生晓晴的妈妈均选择了无视且不耐烦;而晓晴失踪后,晓晴妈妈到处求助时,也无人帮助,小彤妈、小彤和林在福均没有搭理晓晴妈妈。特别注意的是,林在福找女儿和晓晴妈妈找女儿的场景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明显可以构成一对对照组。
但细想想他们各自的身份,就会觉得这个对照并不完全符合上面所述的因果循环:晓晴妈妈和林在福、小彤妈无直接关系,但晓晴是害死林在福女儿的凶手,是欺凌小彤的主要成员之一,受害人家长不给加害人家长梆梆几拳头已经算仁至义尽了。且林在福和小彤对加害者晓晴实施了剥夺生命权的复仇,晓晴妈来寻求帮助时,当然不会搭理她。
其次的因果呼应场景来源于惠君受欺凌时小彤、小彤妈的“沉默”,紧接着就轮到小彤受欺凌了。但看完全剧的我们知道,这也不符合因果逻辑。剧中四个加害者对小彤的欺凌不源于小彤的沉默,主要目的是想找到她们害死慧君的证据,次要目的是安迪觉得小彤妈勾引自己爹,要惩罚小彤。
而随着剧情的推进,更会进一步发现:小彤作为剧中唯一的“哑巴”,反而是最敢于“发声”的一个,她从来不是沉默的,她在尽可能地保护好自己身边的大家。小彤的主线说的不是“在沉默中被坏人杀害”,而是“如何在沉默中杀坏人”,在后文另表。
勉强能称得上因果循环的,是慧君线中沉默的目击者方老师。他不能完全对应“沉默”,因为,他不仅劝林在福息事宁人(劝其沉默),还在林在福拦下校长出行时打马虎眼,主动出马,助纣为虐。甚至,方老师一度要“光荣退休”,是林在福发现了方老师为恶,将其关押,才让他得到些许报应。然而,方老师在危急时刻舍身护了林在福,使得林在福最终放弃了对方老师的复仇,算得上是善恶有报,但和“默杀”似乎就扣不上题了。
还有个房东蔡阿姨的因果线,她目睹了小彤妈被家暴的现场,但没有出手帮助,于是小彤妈给她送了“丈夫种的金桔”。但离谱的是,蔡阿姨在基金会救了小彤妈,和小彤妈妈上了一辆车上,由于过于聒噪(说小彤妈妈家暴自己的女儿),被小彤妈狠狠打了一锤。从这条线上看,似乎反而觉得沉默点好,至少“乱说话总比不说话”死得早。
综上,影片尽管花了大量的篇幅描述恶性事件中的沉默者们,但似乎只是刻画沉默,只是停留于旁观者的沉默对受害者带来的雪上加霜,而不准备写沉默带来的影响。这样当然可以,只是,对于恶性事件而言,加害者带来的恶性影响是绝对的,在恶性事件中去描写默,却不说默的报应,默的长期危害,是极为奇怪的。
只能说,这个“默杀”,大概是沉默者们负责默,加害者们负责杀吧。
二、正义的沉默,引发以暴制暴的杀戮——但悬疑不足
这条线上最主要的人物是林在福而不是小彤,因为林在福曾经相信过大众,相信过权威,又被他们的沉默甚至助纣为虐而深深绝望,直到得到小彤的帮助。
这也是默杀最为明晰的一条主线:权威隐瞒事实,吃瓜群众事不关己,既然所有人(除了小彤)都选择沉默,我便自己复仇。
林在福演技是在线的,情绪传递得相对到位,除了女儿从高处摔下即将死亡时,他表现悲伤的方式是各种摇晃女儿(实在让人想吐槽)以外,我能感受到他亦正(报复对象明确)亦邪(选择以身犯法)的矛盾性。恶意来得那样莫名其妙,逼得老实人只能用自己的生命去复仇,这是一个多么令人绝望的事实。
林在福是剧情中很重要的一个悬疑点,开篇用了小彤妈和偷拍者当他的混淆项。但这种悬疑方式并不高明。
梳理剧情:几个死者在欺凌过后到古堡,被黑衣人杀害后,镜头立刻切到小彤妈也穿个黑衣在顶楼采金桔,再紧接着跟有人黑衣人在偷拍小彤妈和小彤,再紧接着跟小彤画金桔树下埋个人还用藏着的剪刀剪开图画。
上述剧情从小彤妈黑衣+小彤画金桔书下埋人来引导观众以为小彤妈是凶手,从偷拍黑衣人和杀人黑衣人完全相同的装束来引导观众以为偷拍黑衣人是凶手。但是,小彤妈是凶手的可能性很小,因为四个欺凌者分为两次杀害,镜头均立刻从黑衣人切到小彤妈,明显是作为混淆项。而偷拍人还没揭示身份时,小彤妈与林在福相遇,那不自然的表情,明显将嫌疑引向林在福。当然,那时的猜测更可能会是小彤妈和林在福联手作案之类的,即使这不是正确选项,却将林在福纳入到嫌疑人范围,这会降低林在福真凶身份的意外感。并且,这时候偷拍人身份还不确定,观众也可能认为林在福=偷拍人=凶手,也降低了林在福真凶身份的意外感。
随后,当剧情发生至校长向警察表示林在福有个女儿自杀身亡时,林在福基本上已经狼人明牌了,这也导致偷拍者混淆项作废,导致这个角色更难融进现有体系,像是一个剧情工具人,只在推动剧情时候扛着dvd出现。
此后,大量的剧情开始刻画林在福和小彤妈之间的生死角逐,贡献了众多血腥且激烈的画面,而这些剧情,从不知情者的角度来看像是逻辑bug和跑题,不明白为什么林在福杀了欺凌者还要去杀受欺凌者。根据观影时的信息获取顺序,林在福没看手机前,应该不知道小彤和小彤妈在女儿死亡现场,看手机后,更应该报复的是小彤妈而不是小彤,毕竟手机录像记录了小彤拿着剪刀冲过来要保护慧君,是小彤妈硬把人给拉走了。而林在福和小彤妈之间的肉搏更像是林在福在防御,小彤妈在攻击,这不符合当时的信息逻辑。
而从观影后的信息,反而是逻辑通顺的,即林在福为报恩(小彤)抵御来自恩人母亲(小彤妈)的攻击,小彤妈认为林在福导致杀害小彤的凶手,狠、坚强且生命力顽强地展开报复。然而,这整段剧情的篇幅很长,要说的剧情信息反而不多。车辆追逐战激烈成那样,撞车4人组似乎受伤都不多。也许是故事合理性和节奏为了激烈画面做出的让步。
最后,林在福成功杀死害死女儿的4个杀人凶手,成功把小彤妈的埋尸地曝光,成功地揭露了校园欺凌事件,将女儿死亡的真相揭露,然后从容地死去,与女儿汇合,完成了他作为一名普通父亲的复仇。讽刺的是,当他寻求女儿死亡的真相时,所有人闭口不言,而当他被认作杀人犯时,所有人群情激愤,不再沉默。
三、默杀的暗扣,“哑巴”的杀人计划——一个很难定义是否“善良”的故事
“哑巴”杀人,自然是默杀,这扣上了故事的最终boss,小彤。
她从故事的最开始是受害者,而在故事的最后(不包括彩蛋),噙着对加害者们的嗤笑,开始部署自己的计划。她虽然一直作为哑巴的形象出现,却是最不沉默的一个,受到继父的侵害,她杀了继父,好朋友被杀害,她帮助好朋友的父亲完成杀人计划。从以暴制暴的角度,她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好朋友,无愧于好朋友的父亲。
她最终获得了自由——以把自己妈妈送进监狱为代价(不算彩蛋,因为彩蛋的处理方式不像真结局)。
她爱她的母亲,在临走前她还在妈妈手心写了个妈字。但似乎也是恨的,来源于母亲几乎变态的管教,也可能来源于母亲在自己唯一的朋友最需要被保护时拉开了自己。
可能我没理解这部分剧情的逻辑结构,后续可能会再思考补充。按目前的理解,很难在国产影片里看到这样的“boss”了,她杀了她继父,为了自己,也可能为了妈妈,然后,在与母亲的相爱相杀中,她终于厌倦,想要逃离。她策划了一切,并让林在福揭露了自己继父死亡的位置,她想干嘛呢?如果把凶手引向自己,增加自己逃亡的难度吗?如果把凶手引向母亲,她妈妈确实为了保护她而主动认罪了。
从善恶平衡合理性来说,也许进一步刻画她妈妈对她的爱非常非常变态,不仅是dvd里拍到的内容(她争辩自己是管教不是虐待,从后续剧情来看,她确实是以爱为名的过激行为),不仅是从房东蔡阿姨口中一句(然后被小彤妈气急攻心给了一锤子),还要有更明确的来自于母亲的恶意,也许才能更加合理化小彤的动机。但也许她就不用这些动机呢?也许她就是想用此摆脱母亲呢?
谁知道呢…只能说个人觉得这样的剧情逻辑有点别扭,像是一个既想善良又不太想善良的故事。
总而言之,从这三点,默杀确实扣了题,又不那么扣题,它散落了大量想说的话题,描述了恶的各种方式,白描了各种变态,但不说变态为什么成为变态,也不说沉默者为什么沉默,从浅层剧情逻辑上看着没问题,但推敲起来,又似乎存在断裂。
也许,这是观看默杀时觉得节奏明快,但难以回味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