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内核的喜剧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抓娃娃#这个电影评价注定是两级分化,一帮人说好,一帮人说不好,有讨论度,就有人去看,当然也值得去看一看,但不必深思太多片子也没那么多层给你挖 但竟然还能在这个词条下看到有人解读彩蛋再生个小号练练,很轻松的语气,我想,我怎么没有呢?我怎么没有这样的心态和语气呢。 看的不是同一部电影?我还是看的早上第一场。 是的,我属于被伤害到的那一批,词条有人说是东亚家庭的伤害互揭,我的影评有一大部分在质疑为什么穷养长大的男主会用高考开玩笑,第二年705分的脑子要选一本线上的体育大学,为什么护航计划只到高考?我的影评里有一大部分聚焦在抨击剧本结尾的恐怖和难受。 但在观影过程前半部分是很愉快的,我笑的也很开心,从片头西虹市一出来就开始在座位上哼歌期待满满。但我在写影评当中自动忽略掉了这一部分,忽略掉了观影过程的欢乐,而且是无意识的忽略。 现在回过头来看,莎日娜演技真好啊,马丽衣服的配色和搭配老讲究了,口红也选的好,马丽真的更美上一层楼了。沈腾的演技也是,演马总演讲加薪短短几句话就立马让人秒回职场,演父亲立马可以劳心劳累身不由己的沧桑。 1.剧本结构的每一处肯定是被设计,每一个笑点的设计我觉得都无可厚非,但是群演演技不过关缕缕露馅让男主18年了才找到漏洞,每次漏洞伴随的笑点,好刻意,结构太设计了,我真的栓Q在座位上。 就没有那种符合生活客观规律,符合人性成长,自然的小院温馨生活吗?故事发展背后没有它自己潜藏着内在力量吗? 主创忽视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力量,只相信所有笑点爆点转折需要精心设计的。 我被片子刺痛的除了放弃高考,除了考了705读体大的不合理性,还有一个点是编剧写的富人眼里穷人的教育观,穷人眼里富人的教育观,编剧用爸爸外出务工赚钱多不容易来鸡男主。 这在中国大部分地区是常态,是现象。但在剧本里,是一个手段,是形式,是富人爸爸以为这样就能激励到儿子,这才是最刻板,最恐怖的点。 是啊,底层中大多数人的日常是不被看见,且被刻意忽视,是尽管被聚焦的编辑看到了,但也只取其中浅浅表表的一层,所以他们到了艺术剧场,到了剧本,只是一个工具化模板而已,何其可悲,比马继业长大了还被捡瓶子收破烂童年阴影支配还可悲。 2.马继业读体育大学是在补偿自己吧,补偿小时候的自己,可是705分理性的脑袋应该是正儿八经读清华工商,拿到人脉资源拿到视野拿到优秀同辈的陪伴、带领,副业再发展自己喜欢的田径长跑。 长跑不就是专业和副业的区别嘛,有了钱,就算读清北,成为一个专业的田径长跑专科生还是个事儿? 这才是穷养的可悲之处,这才是剧本隐藏的杀伤力。 不仅仅是长大后还被破烂瓶子童年阴影支配的无力,而是那种不相信未来,不理性,不顾一切只想补偿儿时的自己的潜意识行为,他想必时常抚摸幼时心理被击溃的某个受伤的角落吧,他的补偿心理已经严重阻碍了他本该理性选择的视线,本该一路高歌前行的视线。 这就是穷养带来的副作用以及时时刻刻不受控爆发的杀伤力,根本不是剧本编织就能简单抚摸好的。那是需要用一生去治愈的潮湿啊。(被悲到了) 但在荧幕上是要以喜剧的方式出现,而且还要试图博观众一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