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走走,生活可以停停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一个大城市打拼多年三十大几的青年,没有成家,也没有立业,回到自己生活的故乡,在老朋友的助力下拍摄自己的低成本电影,主角和工作员工是自己的家人,而自己也成了老朋友纪录片里的主角。 很感谢电影没有塑造“失意打工人”的落寞感,也没有营造重遇初恋后的性缘关系,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戏剧性的人物冲突,甚至连亲人的死亡也处理得极其地克制。只是在超市遇见江美玲经常试坐的按摩椅突然打五折,看到吴明发在电影补拍时穿上妻子的衣服在厨房里做冰棍时,他的时间静止了,镜头推拉,慢摇,能感受到他的脑海里一定是母亲生前的形象和对话。 一直在家里开出租车的妹妹吴双,荧幕形象中很难得的非刻板印象女性,目测也有30+,喜欢健身,性格冷淡,喜欢穿“滚”、“闭嘴”等新青年时尚文化衫,同样的也没有对象,喜欢嘲讽哥哥,但关键时刻兄妹俩依然相互扶持,电影里的兄妹情处理得极其自然,出租车里前后呼应的“把你扔地铁站”也是毋须深情的默契。 对于现在相遇的老友冯柳柳是曾经自己的暗恋对象,这层关系也是点到为止,两人的对话不需要情愫饱满,眼神也不用暧昧迷离,无非是瞬间的悸动以及友情的相互鼓舞,她帮助他去开拍自己的剧本,他也协助她完成一部饱含自己想法的纪录片。最后那坐在不同的车里因拥挤的交通而再次交错走走停停的两人,也正是应了电影的主题。也如影片出现的“元叙事”--- 不断action和咔的拍摄现场。走走是电影,停下是生活。 这部电影没有对大龄青年不结婚的批判,没有对经济环境的焦虑,没有要做人上人的PUA,正是因为没有太多外在的东西,才能走进人们的内心,跟荧幕外的人共情。甚至在看了这部电影以及《爱情神话》后,我也爱屋及乌地觉得上海话很可爱。这两部取景自上海的电影都很关爱终身独居的老人,没有打造孤苦无依的形象,反而是感受到老年人之间友情的温暖。 这部电影里的细节很多,台词也打磨得很好。另外有两句话想要原封不动地分享,一句是主角母亲江美琳“成功不见得是金子,失败也不见得是屎,混得好混得差,也就是别人嘴上说说,你自己晓得你是什么人就行了。”一句是彩蛋里主角父亲去世后遗留下的录音“我年轻时候,也想写点东西的,后来进了单位,写得最多的就是报告,我们这代人啊,很多人,都没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类人,生活就是那样,没有那么好,也没那么糟糕,习惯了就好,但是,但是...”录音卡带满了,但是的后面没有记录下来。但是每个人在不同的选择里都会有不同的答案。 而正是这种自我的接纳,亲人的包容,朋友的关怀,开了多年的面馆,辣椒酱上的生产日期,打火灶旁的油渍,那些细枝末节的生活琐碎,柴米油盐,让人在纷杂中,迷茫中,世俗所建构的观念中,能够走走停停。这电影不仅拍给年轻一代,也拍给Ta们的父母。 若是全凭心中问,本是无物何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