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也是有门槛的

忘了听谁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为什么要看小说,看小说是为了看人生,不是因为看了小说而懂了人生,而是因为懂了生活才能看懂小说”,小说没办法告诉你柠檬的酸,小说只会写主人公的呲牙咧嘴,你只有自己尝过了柠檬,你才能明白主人公的呲牙咧嘴,生活本身就更加复杂了,就像影片前面,主人公被生活暴击,女朋友离开让他别再联系,他只是轻轻“喔”了一声,舍友走了房子租不起了,收废品的收走了他十年来攒的书和“鱼缸”,一个代表梦想一个代表生活,他也只是轻轻摆了摆手,还有影片最后父母三年内相继离开,妹妹去了深圳,喜欢他的女神复婚了,他一个人在家里收拾,没有大哭大闹没有大喊大叫,就像你看电影里一个人吃了一个酸柠檬但是没有任何表情,只是淡淡笑了笑,但是那种酸在观众心里却“炸开了”,前提是观众真的能看得懂,那是一种“我观他,如观己”的默契。(现在很多演员演技太差就是要么演不出那种吃了柠檬但是周围有人又要克制的那种状态,一味的呲牙咧嘴,要么就是一点表情也没有根本不像是吃了一个柠檬)
电影开头的时候看的我捧腹大笑,和老头老太太排队领免费鸡蛋,被老同学发现了,还要说是帮人排队,我很喜欢这种为了刻画人物而不经意表现出细节的幽默,而不是那种反过来人物为了幽默而塑造,扯远了,电影看完我已经眼睛都哭肿了,尤其是最后老汉穿成了母亲的样子,帮儿子导演完成了最后的镜头,亚洲人性格是复杂的,做事情的方式也不像欧美人那么直截了当,表现爱的方式也可能是通过批评的方式,但是如果可以通过一种巧妙的方式剥开洋葱的表皮,那么你会惊讶的发现,里面全是催泪的东西,电影中母亲江美玲是那种和儿子关系非常好的母亲,她活的很通透,支持儿子去大城市,儿子回来不找工作她也很豁达,在整个影片中贡献了很多金句,什么成功了不见得是金子,失败了也不见得是屎,早在九十年代就开始研究爵士乐,足见十分有眼界,反观老汉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式家长恨铁不成钢,但其实自己对孩子未来的规划也很迷茫,可笑的是在全家人忙着拍电影时,自己又悄悄跟在后面,电影很巧妙的设置了一个记录镜头的拍摄,没有镜头时导演和演员争吵,镜头一推过去两人瞬间和好,没有镜头时,父亲关切的看着儿子,有了镜头父亲又表现出了不屑,胡歌在里面说了一句话,“表演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母亲也在里面说了一句话,“到了我这个年纪自然就会演戏了”。母亲在的时候,母亲在家里充当着照顾孩子们的角色,父亲是那个“坏人”,但是母亲走后,父亲开始模仿起了母亲的样子,做起了绿豆冰棒,电影最后一个镜头设计的也很巧妙,胡歌和复婚的高圆圆坐在两个车里,你超我赶,恰似人生,一会你在前面一会我在前面,直到高圆圆的车彻底并到了胡歌的前面,两个人算是彻底缘尽了,人生再也没了交集。
我不是专业做电影的,也不知道写的东西算不算影评,但如果你看不懂我写的东西那大概率是因为你还没看过这部电影,如果看过了还是看不懂,那就再看一遍电影,强烈推荐,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