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裂鼓手》观后记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2024.07.05
扇耳光那段太经典了,双男主飙戏对决酣畅淋漓。
‘Were you rushing or dragging?’
1、不疯魔,不成活
天才最终要面对的,是自己的心魔。他们苛求完美、追求极致、得失心重,不容许出现失误和不足,容易形成偏执的性格,将自己和他人逼上绝路,一念之差就可能堕入深渊。
Andrew要面对的是节奏永远不够快不够准的魔咒。和女孩的情感线大概是为了揭示Andrew的心理状态。Andrew被Fletcher选入乐队后,开始有了自信,约女生出门;被Fletcher打耳光羞辱之后,和女孩的约会显得有些木讷和心不在焉;而后,抓住机会上台演出并成功转为主鼓手的Andrew变得越来越自负,在女友面前满怀优越感,将女友视为拖累,自作主张地结束了情感关系。Andrew也就此将自己封闭起来,被心墙所困,几近走火入魔,练鼓练到血肉模糊,狂躁不已,陷入迷乱混沌的状态,最终不慎遭遇车祸,错失良机,一蹶不振。
Fletcher则是执着于每个音符每个节奏的精确完美,严格到变态的地步。他的乐队的演奏不容任何一个细节出错,任何一点不完美都会让他抓狂,会影响他多年来积累起的声誉。
这种完美主义焦虑是Fletcher成功的原因,也是他的困境。造就了他焦虑强迫、一点就炸、偏执狂控制狂的性格,也因此害了不少学生。且此人目中无人,对他人缺乏起码的尊重(比如直接闯进别人的教室捞人),也缺乏基本的情感关怀。
2、Fletcher的教学方式
Fletcher的确是慧眼识珠,但他不具备正确的教学观念,他的教学方式围绕如下宗旨展开:
“你知道吗,Charlie Parker能一鸣惊人是因为Jones朝他脑袋上丢了块镲片。”
他是如此想要复刻这对天才师生的传奇,希望自己和某位学生也能成为被后人记住的典范,以至于用言语侮辱、破口大骂和人身攻击等极端方式,将学生逼向绝路。
Fletcher抹杀了一些本可以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的人才,比如转行学医的Tanner,比如因打压和谩骂陷入抑郁焦虑最终自杀的Sean。(如果遇上一个因材施教的好老师,Sean大概不会抑郁自杀,在林肯中心的未来一片光明;Tanner即便不进入顶尖的林肯中心,也可能坚持着自己热爱的音乐,只是在一个普通的乐团打打鼓也好。)
事实上,如果Andrew如果没有在那天恰好看了一眼酒吧招牌,没有走进酒吧,那大概也不会再遇到Fletcher,也不会有后来的表演机会;如果在表演那天Andrew抗压能力稍微再弱一些,没有回到舞台上而是灰心丧气地离开,可能Andrew也已经放弃了成为优秀鼓手的梦。
除此之外,Fletcher有一种变态的控制欲,他对有天赋的学生心存忌惮,不允许他们的成长路径偏离自己的预期,于是有意打压他们、控制他们,以确保在他们声名大噪的那一日,内心充满对自己的感激,也连带着让世人感激自己发掘和培养了这样一个音乐天才。
Fletcher是一个天才指挥,但绝不是个好导师。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你可以仰慕,但建议远离,因为他可以给你机会成就你,也可以把你推入深渊毁了你(他在舞台上说出另一首曲名并在灯光下转过身来看向Andrew的那个镜头,像一个恶魔)
所以,千万别觉得这是一部励志片,Fletcher逼学生挑战极限的手段不值得鼓励。人的耐心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始终没有正向激励,消耗完了,一条路也就走到头了。挑战极限最终靠的还是自驱力,靠的是自身对卓越的不懈追求,靠外力强迫才有所成就的人,要么心力不够,要么能力不够,哪一点都足以把你从获得的高位上拽下来。
3、天才之间的惺惺相惜
最终Andrew那段豁出去的solo,真的大快人心。反正我也被你毁了,还有什么好忌惮的,拿出真本事来拼一把。这回再也没有什么可失去的,Andrew真正进入了放松的状态,就像一开始Fletcher说过的那样“the key is to relax”,那一刻整个舞台都属于他。
Andrew向Fletcher说出那句 I’ll cue you的时候,权力关系倒置过来。Andrew压抑许久的心理状态有了转变,终于彻底脱离了Fletcher的控制,开始走出属于自己的音乐之路。
Fletcher也从一开始的“我要把你眼珠子给挖出来”,逐渐被Andrew激情澎湃精彩绝伦的表演感染,加入了这场合奏,开始享受起了舞台。两个音乐天才共同在乐曲中达到高潮。
影片夏然而止,让人意犹未尽。表演结束,Fletcher大概仍然是那个傲慢的,企图操控他人的完美主义音乐疯子。而Andrew,他不再是那个战战兢兢的学生,而是蜕变成了一名能够独当一面、带领整个乐队节奏的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