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十块九回了趟小学三年级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话说朱同背的书包是不是当年肯德基风靡一时的爆红款?小时候无论我怎么苦苦哀求,老妈说啥都不肯给我买,所以印象特别深。理由有二,一是太贵,还不如多吃几包棒棒冰,二是不健康,对你的成长没好处。反正就是这不好那不好,最好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所以看到片中漫天飞舞的“好”字。心想:妈呀, 都被这洗脑的主流价值观绑架多少年了,赶紧饶了我吧。
感人的票价应该是我近年看过的电影里最便宜的了,本着不看白不看的原则,瞄了眼风评,感觉还不错,还有说看哭的。顶着烈日,跑了趟电影院,没想到花了十块九,让我回了趟小学三年级。记得当年看《樱桃小丸子》那会,正好也是同年级,时过境迁,丸子同学还是妙语连珠的那个纯真模样,而我却成了一个快要奔四日渐心如死灰的社畜。
整体有点不上不下的感觉,多少带点导演自个学生时代的投射,会有点尴尬和割裂,或许用动画的方式展现更佳。现在的小屁孩去看,可能看不出啥乐趣,除了朱同点缀式的想象,并没有太多表现童年乐趣的地方。我们去看,多少会有点共鸣,特别是在应试教育体系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各种熟悉的服从和指令,那些形象的面孔倒更像行走的符号,只在水面漂浮,没能沉下去。
说白了讲的就是上小学三年级的朱同流水账的一天,没啥大起大落,有点扁平。配乐轻快,节奏却没能调动起情绪,感觉反应总慢了半拍,核心思想像卡在了天生的童趣和受训诫的教育之间。一些想法挺可爱,但小屁孩的天马行空,在片中连外星人也无法抗衡的权威下,根本玩不出啥花样,只能是雷声大雨点小。朱同的身上有纯真,却少了几分灵动,反倒有点逆来顺受的木讷。
我和朱同有那么几分相似,从小就老实,但学习成绩不咋地,我对我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强扭的瓜不甜,以至于在唯一能熬出头的读书这条路上,我是走得磕磕绊绊,因此混成了现在这等鸟样。当年数学比朱同多了二十分,为了不被挨揍,我倒没麻烦小卖部的老板,全靠自己,也没能蒙混过关,被拧成了猪耳朵,从小到大没少被人夸赞有福气,真相是啥只有我自己知道。
小学就有等级划分了,最烦学校门口站岗的,别着醒目的红袖章,威风凛凛的欠揍样,红领巾、校服和头发,检查三件套,当年没少贡献零花钱给学校门口的小卖部,上初中后在家的犄角旮旯里又翻出来好几条红领巾。印象里和片中的小哥没啥两样,生动诠释了啥叫仗势欺人。迟到早退、出黑板报和眼保健操检查的也是这帮学生会的人。当然,也有榜样级的人物存在,只不过抓了个典型。
有各项成绩优秀人人羡慕的三好学生,也有爱欺负人吞笔套的傻冒,另外两个看似离经叛道的小屁孩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个是有点目中无人爱吹泡泡爱看课外书爱翻别人东西的女孩,一个是看着机灵鬼点子多生动教导朱同写检查的男孩,片中即便点到即止,但一个不够亲、一个光靠打还是看在眼里,他们的才智,成败与否,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环境,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和影响。
街头霸王,哈利波特,闪亮的鞋子,密码日记本,校服上的涂写,学校门口的摊贩,课本和桌子上的涂涂画画,神不知鬼不觉的秘密基地…所谓善意的谎言,弄巧成拙的犯错,看着反感的硕大标语,听着不断重复的口号,多少都能唤醒一些儿时的记忆,但打从心底是不想再回去了。看到最后,听到“完”字,不知是对儿时动画片的致敬,还是有更深的意指,戏里戏外都让我长舒了一口气。
在倒霉的一天过后,朱同最后夸张的开怀大笑,难得又讥讽。家里有个开明的长辈,深刻体悟到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好处,笑一笑,没啥难关是过不了的。回过头再看小时候的我们总为一些小事担惊受怕,“超能力”也在对现实的更深认识和体系的被迫秉承中一点点的流失,长大后烦心事更多压力更大,却忘了很多简单自愈的道理。另外看完这片让我更加坚定贯彻“少生孩子,多种树”的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