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游牧民族的诗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这是一首属于游牧民族的诗。游牧与现代生活的冲突,善与恶不可更改的对立,矛盾交织的爱。
个人认为配乐是评价一部剧是否被认真对待以及导演审美是否在线的第一标准,视觉和听觉从来都是不可割裂的。高小阳的配乐真的太牛逼了,大远景、长摇镜,空旷辽远的草原,配上《草原的风》,笛声一出,直击灵魂,脑海里只剩下一个念头:我必须要去阿勒泰。你可以闭着眼睛听冬不拉弹唱,听那些你爱我我爱你的哈萨克民歌,甚至听到草原的画面。
草原、赛马、牧羊、扬起的尘埃、丝丝分明的长发是很多摄影老法师喜欢拍摄的画面。看完这部,你会发现,老法师和老法师真的不一样。我觉得导演对草原绝对有特殊的感情,她真的很会拍,她的镜头只要给到草原,就没有一帧是糟糕的。
《阿勒泰》的故事线非常克制。它表现的是被美丽的草原和平静的生活掩盖的跌宕起伏。在剧里的这片土地上,人与人之间没有欲望和尔虞我诈,只有真诚;只要发誓,就一定负责;只要亏欠他人,不管他人用多么不合时宜的方式指出,都必须偿还清楚;只要冤枉了别人,不管事情多小,都必须道歉。如果没有现代生活方式的入侵,这片草原就是一个牧民的乌托邦。平静的镜头讲述了人们对传统的执念和一直在变化的社会产生冲突;爱与死亡的抉择;被物质和欲望异化的外地人永远无法和善良共存于一个世界。(广普+满嘴钱钱钱真的很下头)
全剧唯一的情感爆发点。巴太的一箭,做出了最后的、悲壮的选择,告别了两个人的三年。他的刀扎进踏雪的脖颈,一刀又一刀。他浑身鲜血,他陷入疯魔,镜头慢慢变红,伴随着文秀撕心裂肺的呐喊。这把刀割下了踏雪的头颅,所以在最后的火车站安检可以看到,巴太宁愿骑马回去,也不愿意上交这把特殊的刀去坐火车。
8.8的评分还是低了,能把这种题材拍好真的不容易。当然哈萨克语和蒙语的大量使用可能有点作弊,因为它们和汉语之间有一种天然的戏剧性冲突。但最重要的还是故事的表现极其克制,克制到最后爆发出来的那一刻真的震撼人心。我给年度最佳,甚至好几年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