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事物总在发生

出于对新疆的美好记忆,我打开了好久就不看的电视,找到《我的阿勒泰》这部电视剧,这是一部非常值得认真观看的电视剧,上一次有这种感受已经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了。
这部电视剧可被讨论和思考的方面很多,比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碰撞,比如朴素而富含哲理的话语,比如高晓亮、张凤侠等非脸谱化人物形象的探析……但此刻我想聊一聊的还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爱!
在哈萨克文化里,人与人之间产生友情,或者爱情,都是因为被看见,所以在哈萨克语中“我喜欢你”的意思是:“我清楚的看见你”。
剧中的巴太和文秀是什么时候“清楚的看到了彼此”呢?故事不紧不慢,娓娓道来。演员用心的演绎,向观众传递着真与善与美。
巴太和文秀的第一次相遇,是巴太和他的父亲从布尔津马场回来,在村口张凤侠的小卖部门口,他骑在马上,高大、挺拔,身旁牵着他心爱的马儿——踏雪,表情严肃,眼神坚毅而锐利,因为此时的巴太有他自己的心事——在为父亲要他留在牧场而苦恼。当巴太的眼睛随意扫过这个不同这里穿着打扮的姑娘时,稍作停留,便移开了,此时他没有“看到”文秀。而文秀,因为初来乍到,因为在城里接二连三的受挫,此时的她还是没有自信的小姑娘,在她与高大特别的巴太目光短暂相交时,文秀怯怯的转过身去,也有害羞在里面吧。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往往就是这样,不经意的某次遇见,便结下了一生的牵绊。
在文秀帮妈妈要账途中,她与巴太第二次相遇了。此时的巴太还在为不能跟随自己心意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惆怅,他随意的靠在一棵大树上,用木棍轻拨河水,在泛起一圈圈涟漪的河面中,倒映着一个十九岁男孩惆怅、苦闷的面庞,文秀路过,不期而遇,此时文秀有些害羞,看到巴太,犹豫过后,鼓足勇气走上了刚才不敢走的树干“独木桥”,摇摇晃晃的走到中途,还不时偷偷看了几眼巴太,出于男孩的调皮,轻喊了一句逗她,文秀无不悬念的掉到了河里。巴太被逗笑了,此后他们应该没有交流,各自走开了,因为在后面又一次相遇中,文秀并不知道巴太会讲中文。
是文秀先“看到”了巴太,有了一丝丝情愫吧,此时的巴太一直沉浸在自己的苦恼中。
第三次见面是一天后,巴太哥哥的一周年祭上,此时的文秀还不知道自己是在找一个人死人要账,而巴太作为一位围观群众,也用惊异的目光打量着这个汉族姑娘。文秀开始在巴太的生活中“出现”了。他们的故事就要开始了。
很快他们第四次相遇了,巴太在马上看到听到母女俩一通搞笑的言行后,告别时巴太是笑着主动用哈萨克语说了再见。再也不是那张冷冷的脸庞。此时这个汉族姑娘的可爱已经被他看在眼里了吧。
因为巴太想弄清楚他哥哥是否在张凤侠的小卖部说过同意和他嫂子离婚的话,在等了一下午之后,张凤侠一家终于从县城回来了,巴太主动帮文秀扛起了一麻袋的重物,我在这里的理解是因为淳朴的性格,也因为是要问张凤侠事情,麻烦别人。所以举手之劳。在现实生活中,招人喜欢的男孩子大多也都有礼貌的特点,这是一种人格魅力。再后来在巴太和文秀的交谈中,文秀小心翼翼,巴太眼神纯真,时而直盯盯的看着文秀时,那是他真的不懂什么是“巫术”。
当巴太在去往村口重新挂上他的小马,文秀拿着钳子追来时,吓到了踏雪,巴太说:“你不要吓到它”。文秀以为他在对马说,说了句“没事,我不害怕”,而巴太冷冷平淡的解释说“我说的是你不要吓到我的马”,这里也在表明巴太的心绪,此时的心里只有踏雪,对文秀可能开始了有一点点不同感情,但也只有一点点,或许是他自己都没有察觉到的一点点。
那巴太到底是什么看到了文秀呢?可能就在下一处。起初他们像普通男女坐在树上聊天,在聊的过程中,巴太有几处短暂的羞涩凝神,与文秀对视后立刻躲闪的眼神,在茂盛的大树下,在美丽彩虹为幕辽远的草原上,巴太“看到”文秀了,他们美好的故事缓缓的开始了。你喜欢过一个人吗?是不是也在某个氛围衬托的时刻,你看到了他?
他们在交谈中相互了解着对方,在巴太帮助文秀从树上下来时,短暂亲密的身体相拥后,双方都不好意思的立刻躲开了,而后巴太也开起了文秀的玩笑,聊天的话语也松弛了,冷冷的表情再也没有出现在巴太看向文秀的脸上。他们相熟了起来。真好!
回到小卖部,巴太终于问起了张凤侠关于他哥哥的事情,聊天中巴太有几处都不由自主的看向文秀,这几处的眼神很短暂,这是什么?是想让文秀帮他说说话?是因为家里不好事情被在意汉族姑娘的全听到了?都有吧,总之,巴太已经渐渐地“看到”文秀了,他们都在彼此的心上开始悄悄生长。
原本打算和村长一起转场的张凤侠一家,被村长托付给了苏力坦,也就是巴太一家。在转场途中他们的关系更密切了。几次巴太主动和文秀的说笑,都很有趣,两个年轻人,青春萌动,如果有过这样的经历的人,无论是否他们最后走到了一起,也许这都是人生的一段美好的回忆,是纯粹!是纯真!
这样一个幽默,热心,有高大帅气外表的小伙,谁会不爱呢?所以这部电视剧很丰富的一点是,人物塑造上不是简简单单线条单一的面具化人物。而想一想看,如果在现实生活中,被一个男生吸引,是不是也是因为在生活中,观察感受到他的幽默、他的善良、他的你所爱的独特气质。剧情吸引人,剧中的人物承托起了剧本所要表达的内容,所以一部优秀的作品,是每一个人用心的结果。
在朝戈家的敞篷里,文秀反驳苏力坦的话语,这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也是文绣的个人宣言,说到激动处,文秀站了起来,巴太坐在她旁边,仰头看着文秀,这与之前多次,巴太在马上,而文秀站着仰视巴太相对应,也暗示着,在这一刻,文秀在巴太心目中的形象是高大,闪光的,文秀说出了巴太不敢说的话,做了他不敢做的事情。从这一刻后,他们相互欣赏与爱慕,彼此在对方心中的都是一样闪着光的人,他们都清楚的看到了对方,都看到了对方的好!
终于到了那仁夏牧场,趁着朝戈帮忙放牧,巴太骑马跑来找文秀一家,帮文秀支帐篷,等收拾好,已经是晚上了,张凤侠让文秀送巴太表达感谢。在松林中,明亮的月光下,他们缓缓的散着步,怀里揣着青涩的不敢表露的情愫,气氛微妙而尴尬,巴太用手不自觉的将自己的碎发拢到耳后,也可以看做是他对文秀已经心生爱意的表现,他望望天空,说“昴星团消失了”,这是不是也是误打误撞浪漫的星空下漫步,当文秀在巴太的指引下专注的看向星空时,文秀的脸庞让巴太看的入神,这里眼神很妙,不是很表面的爱的演绎:巴太先是皱眉眼神深邃,像是在诉说“怎么会有这么迷人的姑娘”,然后沉醉其中,不由自主温柔的笑时,文秀转过头,被发现了,立刻收起微笑和眼神。这是第一次巴太对文秀爱的流露,淡淡的,青涩的,美好的。之后一段正经又幽默的话语,也在进一步的表明巴太“看到”了文秀。好的感情不就是这样吗?像缓缓流淌的小河,爱意满满却又淡淡的流出。浓烈迫切的爱,会破坏这部剧的美感,不适合。
他们俩开始频繁接触,巴太主动帮嫂子去给小卖部送干奶酪,两个互生爱慕的人,在雨天的帐篷里,坐在一起随意聊聊都很满足,很明显,大家也都知道,巴太最后走的时候大声说“奶奶,我先走了,我爱你”,后半句是对文秀说的,包括村长也知道。
经过前一天畅聊,他们情感更深了,以至于在到达拖依舞会后,文秀毫不掩饰的询问巴太在哪里,等了好久没见到巴太,却得到了巴太要和库兰订婚的消息,天黑了,文秀的心暗淡了,风冷冷的吹着草原的一切,包括文秀的心,在一群人相围的中心,是巴太和库兰在弹唱着优美深情的歌曲!当他们欣喜与巴太和库兰的般配时,只有我知道,文秀的心里大雨滂沱。从听到到看到,不断地迫使着文秀要接受这个现实,刚刚开始的“小鹿乱撞”,被眼前的情景突然击碎,她的悲伤化作一支支舞蹈。
经历了刚才的一幕,此时的文秀不自信起来,遇到巴太后,便假装说了一句“你也在呀”。
又是在明亮朦胧的月色中。巴太带自己的心上人去看自己最心爱马儿的进步。这些都是巴太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和事。用哈萨克语说出文秀是自己心爱的姑娘,这种表现很妙,面对自己心爱的姑娘,不敢表达,这是青春淳朴年少才会有的心绪吧。在回去的路上,文秀不断追问巴太要告诉他的事情,可能这时的文秀在想,如果真如她所听所见,让自己早点死心也好,比单相思,无疾而终都好。巴太羞涩紧张的说出了“我的心上人这不是很明显吗”“是谁第一次看到踏雪进步的,我带你看的”。文秀的快乐又回来了。醉酒的巴太喊出了清醒是不敢喊的名字,那一天全草原的人都知道了巴太的心上人是文秀,但他们也都醉着。
一系列的冲突铺垫,矛盾到达了顶点,最后落在了父亲知道了巴太喜欢一个汉族女孩,气急败坏的父亲扇了巴太一巴掌。
逃避坏情绪的巴太在放牧时,远远的看到自己的心上人躺在一片花海中,巴太的眼里第一次没有了爱和欣喜,脸上和眼中全是愁苦,才发生的小美好,憧憬的未来,现在却不改如何面对。顶着父亲的压力,巴太还是想和自己的心上人在一起。在桦树林的这段情节,是两个人互生爱慕后,第一次白天相约,这象征着他们对彼此感情不在遮遮掩掩,我想巴太为文秀割桦树皮做纸是初衷,向文秀表白是临时起意。也是在她父亲的那一巴掌的刺激下,他也不想这段感情无疾而终,成与不成,都要有一个结果。他和文秀是一样的人。两个情投意合的人终于确定了彼此的心意,满足而开心。
一段树下躲雨的情节,充分的表现出恋爱中的少男少女情浓我浓的画面,导演很会用环境来烘托情感,像歌词中写得“最美的不是下雨天,而是和你一起躲过雨的屋檐”,你看,树下躲雨是多么可遇而不可求的浪漫啊!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唯美的氛围到达了极点。
古尔邦节到了,父亲也终于放下一切固执,一切都在向最美好的一面发展,可是意外却来了。一边是自己心爱的马儿,一边是自己的心爱的人,此时不是人和动物的选择,是对两个都非常爱的“人”的选择。怎么能不难抉择呢?最后巴太引弓射向了踏雪的那一刻,所有人的心都跟着碎了吧。依据民族传统,也为了让踏雪减轻痛苦,巴太割下了马头,血溅到巴太的脸上,周遭的一切都变成了红色,草原上淳朴的人民都知道,亲手射杀自己最心爱马儿的苦痛。这是此时巴太眼中的世界,是巴太痛苦内心的外化,是在场所有人悲伤的外化……马是他让文秀骑得,枪是他给张凤侠的,踏雪是他射死的,这一切的缘由都是自己,他望向文秀的那一眼,是怨恨自己的一眼,是愧对文秀的一眼,是他觉得他们的故事要结束了的一眼,是无法面对此刻一切的一眼,是绝望的一眼……不得不说,总之很复杂,一切的一切对于一个十九的男孩都太过沉重,难以面对,那一声怒吼响彻草原。好的演员应该就是这样吧,用有深度的表演,引发观众的深入思考,久久无法出戏。不用旁白解说,是对优秀演员演技的最大尊重。
巴太再也没有出现过,直到三年后。这个故事结局就我来讲,恰到好处。留白,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他们或许在一起了,畅想着他们见面会后的诉说,婚后生活的幸与不幸;他们或许没有在一起,为他们的错过,成为彼此生命中最美好的遗憾而遗憾。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向导演所说,现在很多年轻人,在向外求被满足之后,开始向内求,这段美好、纯粹的故事,涤荡了现实生活中的你我,足矣。精神生活又多了一份真善美的浇灌,足矣!
今后谈起,巴太和文秀永远会在阿勒泰的那个夏天,而我,无论在哪年想起,美好的事物总在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