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黄金时代的怀念,对“围城”的悲哀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难得休息,翻了一下五一档,唯二感兴趣的电影中,一部同样是港片《白日之下》排片少得可怜,一部讲述严峻的社会问题的电影,因为时间对不上没看成,于是选了这部电影的夜场10点,原以为又可以享受包场了,殊不知当晚来了20多人,于是我放弃了原座位去到最后一排。这部电影从里到外,都透出了一种对于黄金时代港片的怀旧与追寻之感,我想这也是依旧有人在工作日之夜捧场的原因吧。所以回到电影本身,从故事选题到演员,甚至是处处细微的角落,都在全方位的对那个时代做出敬意。
小时候看电影,在我一直的印象中,中国电影有两种,一种是国产片,一种是港产片,两者共同属于整个华语电影最为重要的两只文化力量,港产片不是一种亚文化,而是够能作为中坚力量向全世界宣传华语文化,再加上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香港,正经历者中西方文化最激烈的碰撞和人文思考,这种极具魅力的文化现象通过电影这一第七艺术的传播,赋予了香港辉煌的影坛历史地位。

我们所熟知的港产片经典,香港影星,电影片头公司logo,享誉世界的香港导演,基本都发迹于80-90年代,政治世界大动荡,作为文化社会政治前沿的香港,仅一江之隔却拥有与内地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体系,同时经历新旧势力的交替,因此港产片可以源源不断的从现实世界中汲取灵感和资源,毫无避讳地讲述香港人自己的故事。我喜欢的比如《无间道》《黑社会》《警察故事》《赌圣》《暗战》《枪火》《食神》《买凶拍人》《PTU》《神探》,黄金时代维持了30年之久,因此直到如今,纯港片里依旧存在两条选题线,现代都市片和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故事。这种过度对后者的依赖,导致了即使以现代为背景,并试图营造出黄金年代港产片的观感,只能说偶有佳作,具有代表性的比如《窃听风云》《扫毒》《寒战》《证人》《树大招风》,或者直接就翻出陈年老故事新拍《金手指》《追龙》《金钱帝国》。质量如何,见仁见智,回到这部电影,我只能给7分。

讲述九龙城寨最好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我觉得永远都不迟,九龙城寨的故事反映了当时香港畸形的城市管理和社会分层的严重结果,剥离了无能的城市管理者使得这样的社区既像毒瘤一样充满罪恶与污秽,又成为了生活在底层的人群获得生存的最后机会,逐渐形成了复杂又独立的管理系统,这里能发生的故事,既作为现代人普通的谈资,也是香港电影人瞄准的对象,甚至深深植入香港历史文化的一笔。况且,现在就没有“城寨”了吗?那些高不见顶的公屋,密密麻麻的终日阴暗的屋邨,甚至只容得下一张床的劏房,对于如今的香港来说,是光鲜亮丽下最难言的伤疤,而这伤疤却拥挤着寄居着无数底层香港人。看这部电影的那群观众,正如看着自己现如今所处的“九龙城寨”,唤起无数哀叹。

另外让我感慨的,是这部电影的阵容,当我再次看到演员表里那些熟悉的名字时,不觉得意外,但当看到“友情出演”甚至是“特邀友情出演”一栏,一时不是滋味,那些早就功成名就的活跃了大半辈子的演员们,依旧在为香港影坛用力地延续着徐老的港产片时代,跟随者这批优秀演员一起迈入可见的终点。即使他们还在不遗余力地培养和推动新人走到银幕前,但吸引观众走进影院的,还是这批叫得出名字认得出脸的他们啊!于是乎,影片结束,我还是没能记得年轻演员的脸和名字。可悲又讽刺。

说了那么多,回到这部电影本身,只能说是一个及格的作品,打斗过于借助镜头的推拉和夸张的走位,看不见的威亚拉动这一群没有动作底子的演员,连洪金宝的摔打都看得出是替身了就别为难古仔了。对九龙城寨的描绘原本可以更接地气一些,更深刻和全面一些,可惜重点放在了黑帮矛盾和几个人物塑造,因此城寨和居民沦为背景板,溢出的是不变的黑帮对峙和耍帅又疲软的动作场面。故事中有两个象征意味的情节,一个是多次出现的风筝,困在城寨里依旧渴望起飞,又被细细的线牵引着终究会落到阴暗潮湿的地面,正如那群一辈子生活在城寨里的人。主角从难民到成为城寨人,最后原来是香港人,对于身份寻找和身份选择难题,反映了当时香港回归时众多港人对于未来归属的迷茫和从众。直到如今,依旧存在关于身份认同的社会现象,19年爆发的黑暴事件更是证明了那群身份错位的港人是如何被外部势力轻易地渗透和控制的。

香港,一座精神围城,依旧在怀念曾经的时代,是对未来一无所知和迷茫的自我慰藉,过去时代的厚重和悲痛,成为了如鸦片般延缓精神虚空的粮食,接受、融入、完成身份认识并自信,才是真正的解药。